孙中山是真正的农家之子,从小就深深了解农民饱受阶级压迫的苦难,在为革命辗转奔走的漫长岁月里,他转换过许多别名,自辛亥革命以后始自称孙中山,在日本广泛为人所知的名字则是孙文,欧美各国多呼为孙逸仙。
诞生于1866年,孙中山也常常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樯之艰难”,他家中没有属于自己的田产,常年被迫支付高昂的价钱向地主租得二亩半田,终年耕种也难以糊口。孙中山的父亲为一家生计劳累,做些农活外还得担任村中的打更报时人。
6岁的孙中山便开始参与家中的劳动,上山打柴放牛,下水捕鱼捞虾,还到邻村三合会办的武馆偷学些拳脚。
10岁进入私塾,与上海返乡的陆皓东,后来的革命同志结识。因家境贫寒,学业优异的孙中山还必须在课余时间担负捡猪粪等农活。
至1878年,长兄孙眉帮助他这位幼弟前往檀香山求学长达5年,与母亲一起登上轮船,他惊叹于“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到达后,他入读当地英国教会开办的小学,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毕业后还获得夏威夷王亲自颁发的英文文法优胜奖,随后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就读。自此,农家少年的见识增长,心胸打开。
归国后,孙陆二人因不满巫医欺骗乡人,后者愚昧无知以为服食香灰能医百病,于是当众把村中神像推倒,闯下祸事,后来出走香港学医,立志为世人医治疑难杂症。
1887年,他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即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毕业后,他随即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多为穷苦农民免费施医赠药、广开义诊,同时结识了一批不满于清廷的激进青年尤列,陈少白、杨鹤龄等,终日议论国事,还曾主动写信给地方官吏,提出禁鸦片,种蚕桑,办教育等政治主张。
每逢假期回乡,孙中山就帮助农民选种施肥,改良水利,拓宽道路,并与乡绅商议如何改革乡政,防治盗贼等等措施。后来还曾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货畅其流”的建议,可惜不获采纳。
很快,他在长兄孙眉的帮助下,转赴檀香山,发起以广大华侨为基础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著名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并开始筹募资金,为后来波澜起伏的革命活动作准备。
(文章作者:罗韵 漫画作者:宋科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