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2012年,从中国近几年就业热门企业的排名就可以看出,求职者青睐的主要是中国企业。虽然欧美外资企业在排行榜上游还占有一定的席位,但日资企业几乎无法挤进排行榜的前列。 其实,这种动向不仅限于被裁人员,还扩展到了任职于知名跨国企业管理层的优秀人才之中。 企业要想不断发展与创新,就需要优秀和多样化的人才。中资企业正在网罗这样的人才。可以想象,今后中资跨国企业的实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美国摩托罗拉移动公司于2012年秋季在中国实施了大规模裁员。有报道称,其在南京市的开发中心裁减了约500名技术人员。而且不只是该公司,芬兰诺基亚、美国惠普等老牌跨国企业为了生存,在被誉为最为重要市场的中国也断然实施了裁员。对过去每次裁员都事不关己的中国员工来说,冲击应当相当大。 但是,这些被裁减掉的人才虽然不得不离开老东家,但马上就接到了联想、华为技术等中国优秀民企的采用通知。 裁员不仅让许多人才走向了中国企业,就连在跨国企业担任管理职务的优秀人才也切实感受到了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魅力。就是因为看好中国企业的快速决策和未来前景,从日欧美等跨国企业跳槽的事例接连不断。 比如,在凭借“小米手机”一炮打响的北京小米科技公司,7位共同创始人之中,除首席执行官雷军以外,其他6人都曾经是中国谷歌、中国微软、中国摩托罗拉等公司的重量级人物。当他们认识到所在跨国企业的局限性,继续呆下去也许就会错过大好时机的时候,便毅然迈出了创业的步伐。2010年4月,这7人创办的北京小米科技开始开发并销售新款智能手机,现在,该公司的智能手机品牌“小米”迅速获得了市场。 在中国,不限于外资跨国企业的中国人才,从全世界招聘超一流人才的举动也愈发活跃。华为为了在智能手机领域追赶苹果和韩国三星电子,克服在产品设计方面的弱点,专门从德国聘请了顶级设计师作为设计总监。并且,该公司还从全球聘用优秀设计师,开设了数百人规模的全球化设计中心。 以往中国从政府研究机构、国营企业跳槽到外资企业的情况较多,一度甚至成为了社会现象。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工资体系、劳动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改进,加之,一些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堪以匹敌外资企业,因此,人才从外资企业回流到中国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趋势正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