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教育局局长吴克俭表示,他们绝对尊重社会人士表达意见的自由,但从教育的专业理念出发,教育局绝对不赞成罢课,因为这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政府过去数天已为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讨论,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目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教育。
吴克俭12日出席“向老师致敬2012 敬师日庆典暨表扬状颁发典礼”后向媒体表示,明白社会对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争议,对老师、校长和学校造成不少压力,感谢大家紧守专业岗位,以学生的福祉为依归。
他说,很多家长、教师、办学团体和教育界等有关团体,均希望教育回归教育,任何表达形式,作为香港的核心价值也会被尊重,但希望在学校里,还学校一个平静的环境,让学生有效学习。
吴克俭重申,在新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政策下,办学团体及学校可以自行以专业判断决定是否开展该科,自行决定是否要独立成科。若推行该科,亦会自行决定其方式和时间表,所谓三年后必须推行此科的所谓“死线”已不存在。
他说,作为中国人,认识自己国家是天经地义的事。政府至今并没有发出过任何教材,在坊间的所有教材都与政府无关。政府至今只有一份文件,即教育局4月发出的课程指引,至于看到国旗便要流泪等具争议性的内容,已经删除。
吴克俭说,课程指引中除了已经删除的部分,其他部分均可拿出来讨论和检视,有任何部分大家认为有问题,可以一起分享并多给意见,当局会认真检视。
2
012年4月,香港教育局公布《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学校可于三年“开展期”(即小学于2012/2013至2014/2015学年及中学于
2013/2014至2015/2016学年)以循序渐进方式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
根据指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的主要宗旨之一是培育价值观和态度,进一步提升学生品德及国民素质,建立于不同生活范畴的身份认同。在德育与国民教育的关系上,指引这样介绍:透过德育让学生培养良好品德,具备良好国民的基本素质;而国民教育则让学生加深了解国情,确立自己的国民身份,提升国民素质。此外,良好的品德,例如:关爱、责任感、承担精神、尊重他人等,均属优秀的国民素质,可见德育和国民教育,两者关系密切。
8月7日晚,外交部驻港副特派员姜瑜在港出席菁英会活动时,被香港记者问到国民教育是不是“洗脑教育”,她表示说:“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人口占世界近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大国,外国人都在关注中国、了解中国。我觉得香港青年多了解国家、了解世界,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