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陈甲妮)
为庆祝香港回归15周年,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和远东电影节(Terracotta Far East Film Festival)特意合作主办了 “香港15电影节”。主办方最终选择了获奖无数并真实反映香港社会和港人生活的题材《桃姐》作为电影节开幕式。李恩霖(Roger Lee)携《桃姐》于7月2日首次亮相伦敦。
同时,为了给英国受众呈现出不断发展的香港电影,主办方还将整个电影节放映的电影分成了三大主题:“邵氏经典”、“15年精彩重现”和“港片新作”。就像在电影《桃姐》片段中,刘德华饰演的Roger与徐克和洪金宝共同演了一出兄弟不和的闹剧就是为了能够从制片人那里获得更多的资金投拍电影。仅从洪金宝、徐克还有最近因为《桃姐》而一炮走红的李恩霖三位电影人身上,我们就已经看到了香港电影最重要的几个发展阶段,从60、70年代的功夫武打风格发展为上世纪90年代的武侠片,而目前已经越来越多的香港本土题材的文艺片出现。
在香港回归之后,有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人去内地寻找合作机遇、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邀请两岸四地影人加盟,逐渐使香港电影多元化。那么香港电影目前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期间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电影节开始之前,《华闻周刊》与电影《桃姐》监制兼编剧李恩霖进行了深度访谈。他分享了电影拍摄时的很多趣闻,谈到了过去在内地工作很多年的经历,也看到了很多香港影人在内地“水土不服”的现象。目前,他选择回到他熟悉的那块土壤,计划在香港拍摄一部关于老人话题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