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察评论 / 华人专业精英的“跨界“生存

华人专业精英的“跨界“生存


“狐狸有多知,刺猬有一知”,这句古希腊残诗讲了个大道理:狐狸灵活机巧,知道很多事,且似乎各方面都略懂一二,但却不及只知道一件“大事”、拥有一技之长的刺猬。许多年过去了,古希腊残诗讲的这个大道理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飞速变迁的“快”时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专业领域埋头钻研的人才,虽然仍保留了少许心理上的“优越感”,但也逐渐意识到,只知道一件“事”,都是无趣而危险的。一边是“专才”与“通才”孰优孰劣的争论绵延不休,一边则是两种人才边界的悄然消融。在某个特定领域拥有专长的 “华人专业精英”,在这个时代,能否继续“两耳不闻窗外事”? 他们是否也已开始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有意识地关心本行业以外的其他事务,并尝试在公共领域发挥影响? 《华闻周刊》记者经采访和调查发现,事情正在起变化……


“知识”回归“常识”

二十年前,吴克刚是个学者。 那时的他,曾以为自己会在这条道上“一路向前”,成为一个专门做学问的人。 在他看来,这样的人生很简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扎根,钻研得越深越好,直到超越前人和同辈人。 这种“简单”,想必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接受采访时,他还不忘用这两个字来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 “我的人生其实很简单,前二十年做科研,接着十年投身商界”,他说。 他的学术经历大致是这样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华南师范大学读完研究生后,留校教书五年,接着又做了五年科研。九十年代初,他移居英国,先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做博士论文,研究尼泊尔喜马拉雅山的梯田,接着于1994年,受聘到利物浦大学地理系担任讲师,并从事科研工作。 但在向着学术人才目标前行的路途中,他渐渐发现了自己身上的某些“跨界”的特征。 比如,别人研究地理,他也研究地理,可是他研究着研究着,就研究出了超出地理领域的“地缘政治”; 别人做环保课题,他也做环保课题,但他做着做着,就觉察出了其后的经济博弈; 别人琢磨衣食住行,他也琢磨衣食住行,但他琢磨着琢磨着,就琢磨出了“常识政治”。 觉察到自己身上存在“多种可能”的吴克刚,开始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于是,他辞去了利物浦大学的教职,先后担任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亚洲城市郊区环境项目研究员、利物浦工商会常委兼中国委员会会长以及China Direct公司的执行董事等职。 在这期间,他涉足英中经济、商贸及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并促成了英国利物浦市与中国上海市“友好城市”的结成。 游走于“专才”与 “通才”之间,让其乐在其中,游刃有余。 他可以将自己拥有的专业“知识”,还原为“常识”,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作用,而不是将这些 “知识”束之高阁;与此同时,他又能从纷繁的“常识”中,提炼出具“启发性”的“知识”。这样的游刃有余,让他之后的参政“水到渠成”。2008年10月,吴克刚获得英国保守党的国会议员候选人资格,2010年通过党内竞选正式成为利物浦市中心区河滨区 (Liverp ool Riverside) 席位的正式候选人,代表英国保守党参加了今年五月六日的国会选举。 “我之前做的是地理环保方面的研究,在研究地理问题的过程中,我对国际上的‘地缘政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对我政治理念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吴克刚向记者表示:“后来在做商业领域工作时,我又认识了英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的许多人,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让我的参政变成了一件自然的事。”

向公共领域“跨界”

在吴克刚看来,“跨界”的生活阅历,是比 “政治资本”更重要的东西。 在竞选过程中,他不论是参加辩论、演讲,还是回答媒体提问,都因为有这些经历而不至于捉襟见肘。 他又因为拥有在国际合作、科学、教育、经济、贸易、商会和外交上的第一手经验,以及在基层的工作经历,所以能深入浅出地解说保守党的很多重要主张。“政策知识、社会阅历及与选民的关系对英国华人在英国的从政之道可以说是远远比政治资本更重要”,他说。尽管最终未能成功当选,但其取得的参政成绩已获得了广泛肯定。“其实这次大选对华人最大的触动,是让大家看到,原来华人也可能与其他英国本地人竞争,并且经过党内的层层挑选而最终成为国会候选人”,吴克刚说。 而作为一个“跨界”参与公共事务的专业人士,吴克刚相信,新移民将成为英国华人参政的主力军。尤其在英国华人新移民中,有很多人从事金融、法律、科研等专业领域的工作,都是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精英,如果他们能突破专业的局限,将精力和目光投向公共事务,并在公共领域发挥作用,将会成为一股“了不得”的力量。

“好奇”的新生代

现任职于某著名跨国金融机构的杨先生,属于常被人称为“专业人士”的那一类人。 他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在中国北京大学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后,于2003年赴英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伦敦一家对冲基金,而后于2009年进入现在这家跨国金融公司做 “定量分析”方向的金融工作。 杨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做金融这一行,平时工作非常忙。但如果真想要参与“公共事务”,其实时时处处皆有“渠道”。保持“狐狸”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或许是打破专业局限、关注公共事务的最佳起点。 杨先生也有此“好奇心”。他最关注的话题是英国的“税法”和 “移民上限”。除了热衷于阅读相关新闻,以及和朋友私下讨论之外,他更时常就这些问题在公共媒体上发表意见。 他“关心”这些话题的渠道很特别:“我常去《泰晤士报》、《卫报》和《经济学人》等英文媒体的网站,但最爱看的反倒不是新闻,而是新闻下面民众的回帖和评论”,杨先生说。 这个“特别”的关注渠道和“阅读习惯”来自于他自己的一个分析: “新闻会投射报纸的立场,尤其是一些大报,它们受到传统立场的影响,多少都会有一些导向性。但下面的读者评论,却往往能透露出一些英国民众的真实想法,能从中捕捉到民意的指向。”对各大媒体网站的新闻进行“回帖评论”,因此也成为了杨先生发表自己对公共话题看法的重要方式。 “我有的帖子很火,很多人‘顶’”,他对记者说。 作为新生代华人,杨先生觉得自己的同辈人比上一辈人有更为方便的渠道来参与公共事务,可说是“随时随地”可以参与。 他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英国传递时的情景,西方媒体出现的不实报道引发了青年华人的自发抗议活动,并首次在全英乃至全球的公共领域形成重大影响。 “我也去参加了活动”,杨先生说。据他介绍,与老一代华人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组织活动不同,在这次的大规模行动中,Facebook、Twitter和华人网络论坛等新媒体渠道让华人参与英国的公共事务变得更加方便,组织大规模活动也更加有效率,新一代华人现在可以更容易地“发声”。  除了网络等科技手段,杨先生认为,新生代华人所拥有的更广泛的人际网络,也让其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大为拓展。以他自己为例,在剑桥读书时,他参加了许多学生社团活动,和剑桥学生中的“工党俱乐部”及“保守党俱乐部”的成员有广泛接触,拥有宝贵的“校友网络”,这些都可能成为发声的新渠道。“校友网络对我参与公共事务会有帮助,因为这些成员中很有可能会诞生英国未来的领袖或党派高层,我们这一代华人能够通过这些人际网络,将自己的声音反映到国会、政府和党派高层”,杨先生说。 目前仍持工作签证的他,尚未获得在英国选举投票的资格,但他说: “我如果有一天获得了选民资格,会去参与投票,有可能的话,我希望能去参与竞选。” 另一位在英国主流媒体工作的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自己的工作性质本身决定了自己比较熟悉公共事务,也拥有在主流平台发声的“话语权”。“因为工作的便利,我可以在自己的工作职权范围内,为华人发声尽一分力”,他说。 除了工作的渠道,他私下里也会就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 作为新生代华人群体中的一员,他相信新生代的专业华人在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和社会平台方面更有优势。 “对专业华人参与公共事务的前景,我比较乐观”,他说。在英国从事专业工作的华人新生代群体,正在英国公共领域悄然崛起。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