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华闻派”(ukwutuobang)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近日,BBC引用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称,预测中国总人口将在10年后达到14.42亿的高峰,2030年开始进入持续负增长。到2065年,人口将回到1996年的规模。
这一结果与联合国的预测方向基本一致:6年后中国将会把“全球人口最多国家”的这一头衔让给印度。
关于生育率急转直下的问题,英国同中国一样饱受困扰。
《泰晤士报》在去年7月的报道显示,英国生育率已经到了12年来的最低水准,而早在2013年,英国女性的首次生育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30岁。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英国人和中国人不想生、不敢生呢?让两国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原因里,又有哪些异同?
脱欧+阶层+舆论=不生育
经济基础,是许多英国人在决定是否生育前的重要考虑因素。然而,因为英国脱欧,甚至是多机构预测的“无协议脱欧”,很有可能重挫英国经济。
据Statista预测,无协议脱欧可能会导致英国失去75万个工作岗位,而这其中,以生活成本高著称的伦敦更是在这次经济衰退中首当其冲。
英国就业率接近43年以来新低,许多还很年轻的英国人,承受着最大幅度上升的失业率和最大幅度下降的薪酬。
宏观的国家大局裹挟着无数个个体命运,年轻女性Rhiannon Cosslett就是其中之一。
刚从学校毕业的她,只找到了一些无偿的实习和收入极不稳定的自由职业工作,平时和男友与另一个室友共同租赁一个公寓。去年,房东提出每月增加300镑租金。她坦白道,只有今年不再加租,她才可能负担得起。
而且,她不愿意因为孩子而逼走共同分担租金的室友:“毕竟除了亲爸亲妈外,哪个室友可以忍受在床上惊声尖叫的婴儿?”
没有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生存压力,有一些英国人看到了更深入的问题:日益封闭的阶层上升通道。
《卫报》对英国生育率问题做了系列报道,并对英国的年轻人做了大量访谈。许多受访者都提到,有的朋友有足够的实力或背景去买房子,而那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年轻人却很难在生活的重压下翻身。
25岁的西娅(Ciara)是工薪阶层的孩子。她认为“政府故意限制工人阶层单身人士的社会流动”,“我的原生家庭给不了我能让我安顿下来的资产。”
让英国的年轻人在生育前反复犹豫的,除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拖了后腿”的原生家庭外,还有对女性生育频繁施压的社会舆论。
布拉德福德大学的女管理员安德里亚(Andrea),今年已经30岁了。谈及不想生育的原因,她说是因为自己对舆论产生了逆反心理。
“(人们总说)要么,在30岁之前生一个孩子。要么,就是自私的-职业驱动的-笨蛋(you selfish career-driven hussy),笨到能上头条新闻。可这些舆论不是公正的,何必顺从呢?”
面对英国经济衰退、阶层封闭和舆论强迫这三重压力,“不生育”似乎是英国年轻人们出于无奈而保护自己的方法。
中国父母:“孩子就像碎钞机”
与英国脱欧类似,早在做“要不要孩子”这个选择之前,不少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开始实行“消费降级”了。
以前,住公寓必须有配套服务,买衣服最差也要CK,吃火锅只选小龙坎大龙燚……而随着近期的城市房价持续飙升、人民币大幅贬值、股市暴跌和P2P崩盘,连普通日化都需要去拼多多买“无牌”同款……
▲拼多多就有一款“立日”洗衣粉
而孩子甚至二孩,无疑让已经被迫承受了消费降级的年轻人更加捉襟见肘。
BBC中文网去年在互动平台收集读者意见,问及年轻人为何生育意愿低。
有读者反馈说,“教育、医疗和住房新三座大山不解决,谁敢生孩子?”“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没事千万不要大脑发热生二胎。”
而画面感最强的一句话是“孩子就像碎钞机。”
中国育龄父母的冷静背后,反映着中国人口数字的冷酷现实。
2016年底,中国废除独生子女政策,转而放开对生育二胎的限制。
2017年,中国全国出生的人口比上一年减少63万,出生的一孩比2016年减少249万。
2018年,官方虽然未公布当年的确实数字,但中国人口计生专家何亚福估计,会较2017年低100至200多万。
刚生了二胎的上海妈妈筠,面对是否生三胎这个问题时的态度非常坚决:“绝对不要!生两个都像碎钞机一样,生三个我怎么养?只有大女儿时,一年可以出国玩两个国家,现在换成两个省。”
还有一位85后如此自白道:“我目前在四线城市的一家国企工作,工资到手约5千人民币。现在已经俩孩子,生活压力大,有房贷。尤其是生了二孩后,生活质量骤降,所以就算放开生育计划也不会再生。”
不能忽视的是,养孩子所造成的不只是眼前的贫穷,还有远方的穷与更穷。
以海外教育成本为例,据中国社科院数据,上海的子女海外教育支出成本,已经从2015年的48万人民币,上升到了2017年的130万人民币。而海外教育,只是将子女抚养成人所需成本中的冰山一角。
与英国相似,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下降,是中国的年轻人在考虑生育前都不得不面临的实际问题。
中国父母:该如何保护孩子的基本权益?
中国和英国的生育率都走低,背后的原因有没有不同之处?
为此,华闻君采访了年轻女性小雨。她曾在英国留学四年,目前回国从事影视行业,平时对中英两国的时事热点都很关注。
▲正在摄影棚工作的小雨
她特别提到,除中国和英国年轻人需共同面对的高昂的生育花销外,有另外一些因素是中国国情所特有的。
虽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已经于2016年废除,但其严格执行了30年的历史,尤其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观念,还很难迅速从中国人心中彻底消除。
除了生育观念外,许多针对幼儿的“意外事故”频发,也是小雨的忧虑之一。
小雨生活在北京,就在采访前一天,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西城宣师一附小,有一名维修人员持手锤伤害20名小学生,3人病势危重已手术,区长鞠躬致歉。
去年7月,山东被曝假疫苗案,孩子的健康成为牟利的工具,人民日报海外版公众号“侠客岛”专门刊文来平息公众恐慌。
而携程亲子园和红黄蓝幼儿园接连曝出的虐童案,都在挑战小雨生儿育女的信心。
小雨问:“如果说孩子的日常花销,年轻人还可以勒紧自己裤腰带,那么锤在孩子头上的凶器、打进孩子身体里的疫苗,扎在孩子皮肤上的针眼,他们又能怎么办?”
“如果我面对这种情况,我在谴责凶手和监管机构时,会不会有一刻,为自己把孩子带到这世界上来后,却无力护ta周全而后悔?”
或许正是基于同样的忧虑,即使彭博社预测,最晚在2020年,中国将会彻底废除生育限制,许多专家对中国的生育率走势所持态度仍不乐观。
英国要扛脱欧,中国要扛贸易战,尽管经济压力相似,但两国的阶层固化程度不同,政策和社会问题也不同。种种因素交叉汇集,共同构成两国“生育率”问题的不同切面。
慎之又慎,也许是两国正值育龄期的年轻人们都可借鉴的态度。“生不生孩子”已经不再仅仅是个人选择,还要考虑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等方面。提高人口增长率的长远之计,或许也需要社会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来共同努力吧!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