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至8月7日,伦敦奥运会产生金牌总数共为200枚,其中中国赢得34枚,位居第一位,而美国则以30金紧跟其后。为什么中美的金牌得主远远的超越了其他国家?是什么成就了奥运冠军?作为普通的人,如何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冠军?怀着这样的疑问,我搜集了一些奥运冠军的成长资料,发现了一些促成他们成功的因素。
发现优势,因势利导 冠军的荣誉并不是任何人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它有一部分取决于个人的优势,也就是所谓的“天赋”。当然这方面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能够做的是发现它,并发挥它的作用。俗语说的好:好刀用在刀刃上。所谓的奥运冠军也是指某一个项目的冠军,如果让邹凯去练游泳,菲尔普斯去练体操,他们能否获得今日的成功,还需打上一个问号。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23岁的“飞鱼”菲尔普斯以8金,7次打破世界记录的成就,赢得众人的关注。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分析和调查中,有人说菲尔普斯的身形异于常人,也有人说他小时候是个多动症儿童,曾在曲棍球场和棒球场都留下过身影,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伯乐”鲍曼,最终在游泳池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因势利导,并将在成功路上事半功倍。然而这看似简单的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常常自我迷失。对于学生,选大学、选专业很重要;对于工作人士,选行业很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面临出国的选择。在面对这些抉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准自己的优势和方向,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因为方向错了,跑的越快,离成功也越远!
勤奋努力,坚持到底 但是只有天赋,不能付出多于别人的勤奋,同样不能成功。奥运冠军成功的模式是“先天的优势+后天的努力”。“不想当奥运冠军的运动员不是优秀的运动员”,每个运动都很期待能够在奥运场上一显身手,他们多年的艰苦训练,无不是为了这个至高的荣誉。然而体育训练又是一个单一的运动,是很枯燥的,同时运动员还会经常受到伤病等一些因素的困扰,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毅力是无法走到最后的。 11岁就能轻松扛起煤气罐,从小就有“大力士”之称的举重冠军周璐璐,如果只凭天赋,没有之后13年在体重队的努力,恐怕也只能与奖杯插肩而过。举重项目的训练十分残酷,需要运动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在体校里平均每天训练量为20次,每次举100公斤,也就是一天2000公斤。为了保持肌肉状态,全年没有假期,粗略算下,在过去的13年间,周璐璐在训练中至少应该已经举起了9490000公斤的杠铃!然而以周璐璐的运动成绩,训练中每次举的绝不止100公斤,也有报道声称:周璐璐半天训练要举10万公斤,坚持不懈,从未叫苦。正是这种训练方法及其坚定不移的毅力,让周璐璐走向成功的。 试想如果我们生活中都能多几分努力和坚持,我们的人生也许会多一些成功,少几分失败。“有时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奥运冠军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他们都是能够经得起考验,并坚持到最后的。
面对挫折,追求卓越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胜利者,竞技场上四年一次的奥运比赛,对运动员来说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在登上成功之巅的时候,奥运冠军面对的是无数次的挫折,他们努力向优胜者学习、越挫越勇。然而在奥运奖台上没有“常胜将军”,有的冠军如昙花一现,而有的确能够获得卫冕的好成绩。他们之间的区别除了身体因素外,最关键的在于是否在不断地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在刚刚结束的男子百米栏预赛时,刘翔跨第一栏时摔倒的一幕,牵动了许多观众的心。这位昔日的冠军、“飞人”,最终遗憾地告别了奥运会。然而最让人感动的是,在自己遭受失败和伤痛的时候,刘翔不是选择逃避,而是坚强地站了起来,单脚跳跃着蹦向终点,并亲吻那曾带给他幸运的第四道栏架。许多人为他留下了泪水,央视解说员杨键哽咽地称刘翔为战士。 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的人在面对高考落榜、失业、离异、失恋等一些挫折时,选择了较消极的心态,他们彻底地被击垮了,终日或以泪洗面、或借酒消愁。其实暂时的失意并不代表什么,过去的事已成历史,只有一切向前看,不断充实自我,追求卓越的人才是社会的宠儿,才能赢来自己人生的胜利。 虽然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奥运冠军,但是奥运冠军的成功模式却值得我们大家借鉴,相信在此基础上,人人可实现自己的冠军目标。奥运冠军告诉我们:成功是建立在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的。而为了保持长久的成功,需要不断进步,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