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谷歌的搜索引擎图片显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我马上重读了从小就学习的几篇文章:《拿来主义》到《为了忘却的纪念》,从《孔乙己》到《阿Q精神》……停罢,立刻就有写一点文字的冲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精神的时代性
早之前,关于在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删减入选的鲁迅作品,引来一片争议,赞者有之,阻者有之。大家争论的话题集中在:鲁迅的作品是否适合当今时代,鲁迅的作品是否适合孩子学习阅读? 在这个屡受质疑的今天,我认为鲁迅精神依然存在其传统的价值,他对青年的关注,热爱和信任值得弘扬。正如先生所言:“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身在海外多年,我很了解留英华人所面临的困境。如果有这样一项事业能帮助所有的华人创造一个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我愿意为这样事业而奋斗!在130年后的今天,我希望借助鲁迅精神再次与海外游子共勉之。
“拿来主义”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写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他推崇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勇于创新。这种精神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舞台。 新学期开始,对于刚来到英国的新同学,从完全陌生到慢慢的融入社会,这需要一个过程的适应。对于接触新的东西,通常人们会有三种反应:第一种是一味拒绝,很少接受。这样的人会常常觉得自己被社会所孤立。第二种是一味接受,很少拒绝。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容易迷失自我。第三种人是选择性的拒绝和接受。他们每天都在学习什么该 “拿”,什么该“弃”。只有坚定了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从容于“取舍”之间,不会左右摇摆不定。
“韧”的精神
鲁迅先生主张“韧”的战斗。所谓的“韧”就是 “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任何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对于一件深有价值事业,为了实现目标,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在异国求学,工作都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我遇到好些同学和朋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半途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或者放弃了自己最初拼搏的梦想,也有恋恋不舍离开了英国的朋友。如果当时,他们能够寻找到那股“韧”劲;如果当时,他们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和鼓励。结果又会有何不同呢?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时代继续需要敢于披荆斩棘,开创属于自己道路的年轻一代!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