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美国广播事业管理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其2012财年预算方案,其中包括了以上财政削减计划。
该方案称,美国之音计划自今年10月1日开始全面停止其普通话短波、中波及卫星电视广播节目,全面取消粤语广播,并计划裁员45人,其中有38人将来自普通话栏目组。目前,美国之音普通话栏目组共有69名员工。
美国之音是美国广播事业管理委员会监管下的一个政府机构,创立于1942年,是全球最著名的汉语广播机构之一。这个决定将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由于政府提供资金减少,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台上月也宣布将裁员650人,且中文部普通话广播服务将自4月起停播。英国官员12日表示,正审视BBC的缩编案,盼能找到新财源。
1941年5月19日,BBC中文普通话广播开播,今年将满70周年。然而BBC元月宣布中文普通话广播只播到3月底,甚至来不及庆祝难得的里程碑。
另一方面,中国却正大力对外推广自身形象。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孔子学院、《中国日报》在海外发行、新华社扩充英文网站并通过卫星电视24小时不间断播送英语节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争取在欧美地区的播放权……
这种此消彼长,究竟是东风压倒西风的体现,还是西方宣传转换阵地蓄势重发的前奏?
背景资料
国际广播一直是西方某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对华推行冷战、和平演变等战略的重要工具。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国家就陆续在社会主义各国周边地区设置几十座广播电台、发射台和转播台,其中主要的有“美国之音”、英国BBC、“德国之声”以及“自由欧洲”、“自由”等电台。这场电波战到现在已经整整打了近半个世纪。
西方国家十分重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美国新闻总署有一位署长曾说,“美国之音”的广播是“阻挡不住”的,它“能够促使一个国家走向团结,也能够煽动人们起来暴乱”。美国国际广播委员会某官员曾说,“自由欧洲”电台对东欧起着“相当于一个远征兵团的作用”。美国国会有文件说:“国际广播是足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唯一手段。”还有人把国际广播称为“比设置导弹更为重要的”“攻心战武器”等等。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即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前夕的20年中,“美国之音”的总发射功率增加2倍多,“自由欧洲”和“自由”电台增加1倍多,英国BBC电台增加近3倍,“德国之声”增加近10倍。
西方各大国际电台的对社会主义国家广播中,对华广播的规模和实力一直仅次于对前苏联。“美国之音”和英国BBC的对华广播开办于二战期间,在新中国成立后,它们的广播规模和实力大幅度增强。
美国之音中文部
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 VOA)成立于1942年2月,是美国政府对外播送的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总部座落在首都华盛顿。每天以44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广播。内容包括新闻时事、专题节目、英语教学节目、美国流行音乐与反映美国政府立场的社论。
在美国之音成立之前,美国国际广播的中文节目就已经开始。1939年2月18日美国开始粤语广播。1941年12月28日,普通话节目开始播音。当时,美国刚刚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美国之音中文部只有两名工作人员。在开始阶段,中文部每天播音一小时,普通话和粤语节目各占一半。
日本侵华期间,为了向中国人民及时报导中国、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其它地方的战事发展,中文部员工人数剧增,新闻和专题节目也更加丰富,并增加了闽南话和潮州话的播音。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际紧张局势的结束,中文部员工从五十多人减少到不足三十人。
中文部1994年9月开播以卫星频道和广播同步播出的华语电视节目,1999年7月开办美国之音中文网。
BBC中文部
英国广播公司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是英国一家由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BBC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在1955年英国独立电视台和1973年英国独立电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
BBC最早成立的宗旨是为英国大众提供高质量的电台广播服务。
其中,BBC国际台电台(World Service)是BBC电台产品的重要一部分。BBC国际台电台对全球广播,大多以新闻为主,历史上其一部分经费来自英国外交部。现在BBC的部分电台节目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下载。[分页符]
软实力战场 没有永远的赢家
文 曹劼
本报特约评论员,现任凤凰卫视欧洲台记者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按照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说法,这都属于国家的“软实力”。
其实并不久远的“冷战”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在软实力的较量中,不仅没有永远的赢家,而且即便在某一时某一刻,也找不到十足的赢家。问题的症结就在“国力”这个字眼。中国在上世纪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00美元,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已经超过18000美元。数字反映出的物质生活落差,让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中文广播会有人听了。
可“国力”在舆论宣传中的确又是两头蛇、双刃剑。在1957年,苏联曾经在一年间将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都成功发射升空。正如约瑟夫·奈所说,苏联在科技上的成就不仅让许多欧洲人相信苏联在航空领域领先于美国,还让他们相信科学在苏联文化中比在美国文化中更受尊重。然而不到十年的光景,苏联的“软实力”策略却因为当政者感到国力无人可敌而入侵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让东欧邻国感到苏联的国力威胁,进而为美国找到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而当时间再度向前推移40年,美国的公共外交又因为伊拉克战争,美元长期主导金融市场等等因素,而被冠上“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骂名;即便与此同时,还是有很多人在乐衷于好莱坞电影。
眼下为“东风压倒西风”的叫好的人们需要冷静下来想一想,即便是中国将自己的外语媒体推到了世界前沿,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外国人走进孔子学院,中国在世界尤其是意识形态战场上的老对手眼中,形象是否真的更具有亲和力了呢?工作经验告诉我,当我在自我介绍时强调自己并不是来自一家国家媒体时,采访调查会更加顺利,受访者似乎显得更轻松。
在同一阵营的发展中国家兄弟间,中国的强盛国力仍然不足以为自己赢得在公共外交上的全面胜利。英国广播公司最近在播出的纪录片《中国人来了》,让我们看到即便是中国文化已经在逐步渗透到内约热内卢,当地的巴西人仍然因为在大宗商品价格战上的落败,而在谈到中国时,眼神中充满了戒备。
新的传媒科技是中国在现代化软实力较量中面对的另一个重要挑战,而在这方面,凭着Facebook和Twitter, 西方政治家们显得更有自信。但是别忘了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那也曾经是人类难以想象的科技创新。所以,是国力在推动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出自己的软实力,但同样也是国力,成为软实力扩张的最大牵绊。
[分页符]
网络时代 继续推进
刘犁力
本报特约评论员,自由撰稿人,曾任英国主流新闻社记者。
BBC拿掉中文广播,所谓的“政治驱动”并非主要力量。当然,经费问题也是BBC大举裁员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不要忘记,现代人在吃饭上都要抠时间用“快餐”解决问题,那么,坐在桌前泡上一壶茶,听听广播,再端上报纸翻来翻去——如此时间充裕得奢侈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就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收音机也曾风靡一时。在电视并不普及的一战二战时期,各种重要消息的传播就是靠广播。电影里无数次描绘了一家人围在收音机旁紧张地等待消息地场景。而二战结束后,BBC陆续关闭了威尔士语、丹麦语、荷兰语、卢森堡语等不少欧洲国家的广播服务。这实际上也标志着广播完成了使命,继而电视登上媒体主角的舞台。随后,广播的各个功能逐渐被其他工具取代——音乐被iTunes们取代;广播新闻被Yahoo、Google们取代;比赛现场解说被电视网络直播室取代。
我们总是想方设法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电脑、手机、iPad,加上各种广告公关蜂拥而来,当然需要网络多媒体提供最佳的平台。广播电台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符号,在信息产业化的今天显得落伍。不仅仅是广播,报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网络取代报纸”的猜想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在信息量呈几何数增长的今天,唯有网络能担当起最快最多获取信息的使命。 “订阅”、“搜索”、“浏览”……人人都能用个性化的方式轻松愉快地掌握信息。
人们对广播不再痴迷——也许做饭听听FM金曲,也许开车时关注一下最新路况,也许晚上躺在床上会收听“都市男女们”倾吐生活工作上的种种苦水。总之广播不再是传播消息的快捷方式,你也不会随时随刻想起(即使闷得慌的时候),它却一直在那里,用简单的方式传达声音。
该来的终究会来,该走的终究会走。我们怀念传统,我们也同样面对未来。
[分页符]
《思想者》杂志:奥巴马通过关闭美国之音对华广播,来向美国人表示他新的世界宣传的策略,数字媒体是奥巴马将要转向的方向。
《华盛顿邮报》:中国政府大力增加对西方的宣传攻势,作为美国政府的主要宣传机器,这个时候却挥刀自殇美国之音,显示了中国政府和西方媒体对抗的消长。
中国网友:耗资巨大的美国之音、英国BBC等,绞尽脑汁做的节目,鲜有人听,这相当于一位美国姑娘隔着太平洋向中国小伙喊“I love you”,毫无意义。
《联合早报》从技术变迁看,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确实显得落伍。“美国之音”中文部不得不承认,没有多少中国人听广播了;从预算角度看,奥巴马政府在面临财政赤字创历史新高的压力下,对业已“过时”的“美国之音”开刀合情合理。
《国际日报》“美国之音”是美国冷战时期的“历史遗物”。而如今,中美关系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并非冷战时期的敌对关系,也并非“零和”竞争关系。尤其在共同面对金融危机下,合作更显重要。因此,“美国之音”停止中文广播是顺应时代之举。
美国广播理事会成员 维姆·布什我们很清楚,我们要保持短波阵地,因此我们将美国之音的频率和时间段拨给了自由亚洲电台。我们并没有停止对中国的广播,我们只是重新校准了广播。
美国国务卿 希拉里·克林顿互联网才是21世纪的公众场所,是全球民众的市区广场、教室、集市、咖啡馆。
BBC国际台中文部总监 李文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停止短波广播,二是缩编网络新闻。因此我们做了痛苦的决定,停止中文普通话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