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地球绿飘带”·中国构筑“绿色长城”实现“人进沙退”

“地球绿飘带”·中国构筑“绿色长城”实现“人进沙退”


新华社社长、新华社采访组组长李从军(中)与治沙劳模牛玉琴(左)、 殷玉珍(右)交谈。

面对土地荒漠化这一世界难题,中国人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与其斗争。在全球率先实现“人进沙退”之后,中国正准备在环境最恶劣、造林难度最大的地区啃“硬骨头”。

2013年是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实施35周年,新华社、中国国家林业局和有关机构从8月12日开始,联合推出“地球绿飘带”媒体联合行动大型集成报道,三北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家报刊、网络等媒体共同参与此次报道活动。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在地处西北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沙漠县城”——宁夏盐池县,民谣里诉说着当地人的黄沙记忆。然而,如今驱车行进在盐池县黄记场治沙示范区,10万亩的草场犹如一片绿海望不到边,沙柳、花棒、杨柴、柠条等沙生植物随风摇摆。走近细看,原本肆意流动的沙丘被一个个草方格牢牢固定在原地,格里点播的草籽,扦插的树种,早已把根扎进沙土,长成一片。

这个示范区的变化,只是中国正在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一个缩影。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0多亿元。1978年,在当时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构筑一道“绿色长城”,封锁北疆万里风沙,守卫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命脉。这就是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从此,东起黑龙江宾县,西抵新疆乌孜别里山口,在4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一批批治沙人投身于建设“绿色长城”的事业中。

然而,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三北地区,“绿色长城”的建设绝非易事。由于初期技术缺乏、治沙经验不足,中国人向沙漠前进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无数造林人的血泪。

三北工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如果说工程建设初期更多属于战天斗地式的“精神造林”,如今,工程建设有了更多的科技支撑。

30多年来,中国在防沙治沙、抗旱造林、飞播造林、封山封沙育林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还在实践中突破了单一生态型防护林建设的模式,注重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努力实现生态与经济、兴林与富民的统一。

74岁的王恒兴,原是宁夏石嘴山市的一名企业家,2007年毅然走进渺无人烟的毛乌素大沙漠,先后投入数千万元造林治沙,使当地的沙漠绿了起来。他说,仅仅依靠自己投入来治沙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通过用沙漠造血的模式来治理沙漠。

目前,王恒兴开始在沙漠中种植沙棘、红枣、枸杞等,发展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以沙治沙的目标。

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经过30多年的三北工程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2年,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三北地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重大转变,工程区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

根据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到2050年,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15%,林木蓄积量增至42.7亿立方米。专家估算,三北工程结束后,工程区森林蓄水量相当于4个三峡水库。

如今,三北工程进入 “啃硬骨头”阶段。三北防护林建设是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慢、由近及远的原则推进的。

经过30多年建设,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基本完成造林,剩下的大多条件较差,环境恶劣,降雨量较少,造林难度将越来越大。

此外,当前一些地方仍存在重经济、轻生态思想,导致滥垦、滥牧、滥樵采、滥用水资源的现象突出,加之防沙治沙投资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中国人的治沙之路任重道远。

“在新的形势下,实施好三北工程,要坚持政府主导,增加政府投入。”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总工程师洪家宜说,同时要加强改革创新,依靠市场引导,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科技先导,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实效。

此次“地球绿飘带”媒体联合行动大型集成报道,将深入黑龙江、辽宁、吉林、天津、北京、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作行进式采访,集成文字、图片、音视频和新媒体等不同报道形式,充分反映三北工程实施35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突出反映三北人民生态建设的艰辛努力和命运变化。

报道将以新华通、新华网等为主要平台进行集成展示,新华社“新华视点” “中国网事”“我报道”等微博、客户端和新华每日电讯等予以呈现,同时还将邀请受众参与互动。

治沙人物

牛玉琴的小铃铛

联合国粮农组织用“拉奥博士奖”表彰那些在改造人类生态环境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陕西省靖边县的牛玉琴便是1993年获此殊荣的三人之一。20多年来,从一棵树到上千万棵,从11万亩茫茫荒沙到林草覆盖,她用坚韧和顽强把沙漠建成绿色家园。在这片家园里,每一株树都是她的孩子。

采访牛玉琴,总能听到一种特别的声音。“哗呤呤……哗呤呤……”不是风沙声,不是枝叶摇动,而如小石子滚落金盘,如喁喁细语。见记者好奇,牛玉琴撩起衣襟,腰上系着一只拇指肚大的小铜铃铛,圆鼓鼓的表面已被岁月之河打磨得金光灿灿。

64岁的牛玉琴说:“这还是老头子送的呢,我戴了48年啦!”

当年,牛玉琴还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同样年轻的张加旺在庙会上舞狮子,偷偷把狮子脖子上的小铜铃摘下来,送给未来的媳妇作了定情信物。

刚结婚时,他们一家人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熬着苦日子。常常是一夜风沙怒号,第二天早上连门都被黄沙埋住了。风沙刮走了秧苗,一年辛苦下来,打不下几斤粮食。风沙逼得他们连搬了三次家,一退再退。两口子是一样的倔脾气:“不搬了!就要生活在一个永远不动的地方,还要让咱们的子孙后代在这里生存下去。”

赌了这么一口气,他们开始种树治沙。那些年的艰辛不堪回首,但在牛玉琴的记忆中,丈夫是特别活泼的一个人,爱扭秧歌,唱歌好听。她受委屈哭鼻子,丈夫就唱陕北“信天游”哄她开心。

几年间,沙丘逐渐绿了起来,丈夫却被诊断出骨癌。锯掉了一条腿,他继续帮妻子种树。上沙丘时,他把拐杖往上一扔,双手扒沙往上爬;下坡时,干脆轱辘辘滚下来……

为了给丈夫治病,牛玉琴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但依然没有挽留住这个年仅40岁的汉子。把丈夫葬在他们亲手栽种的林子里,牛玉琴抹一把眼泪,带领儿孙继续种树。30年间,她把11万亩荒沙变成了青翠绿洲,林草覆盖率达80%。

“要是老头子活到现在,得多开心呢!”牛玉琴眼里泪花闪动。

李东魁:马背上的“绿色守护神”

在辽宁彰武县阿尔乡的林海沙丘间,经常能看到一个护林员骑马巡逻的身影。他叫李东魁,今年50岁。

李东魁管护的8500亩森林,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也是阻击风沙南侵的重要屏障。护林员不仅要制止在森林里垦荒或乱砍滥伐等毁林行为,还要承担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预警任务。由于林区都是沙地,而且范围极广,崎岖难行,林场为李东魁配了一匹马。一年365天,李东魁几乎每天都在马背上度过。为了更好地巡护森林,李东魁直接把家安到了山里。在他的守护下,这片林区26年来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守护好这片林子,就是给子孙后代造福。”这是李东魁最坚定、质朴的信念。

范晖:从“IT精英”到“红叶谷主”

范晖今年46岁,他曾是IT精英,是华为公司高管,年薪以百万元计;他曾参与研发中国的GSM系统,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如今,他告别精英云集的北京金融街,走出IT圈,来到黑龙江省宾县二龙山脉,投资上百万元,承包了一个600多亩的山林,还给这片山林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红叶谷。

这片山岗原来种玉米,范晖承包后退耕还林,种上了树苗。范晖说,树源于自然,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这茫茫山野,种树不仅是回馈自然,更是惠及子孙后代的 “大好事”。

从优越的城市生活来到山区小镇,范晖就是许多个被三北防护林建设感召回来的造林者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