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国式联合重组》对中国报业发展之路做出大胆探索

《中国式联合重组》对中国报业发展之路做出大胆探索


2012年9月,龙雪飞出席中英媒体高峰论坛并参观泰晤士报,并与该报总编辑詹姆斯·哈丁握手

龙雪飞

著名媒体人。历任中共云南省大理州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云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中国式联合重组”特点在哪里?

在中国,跨地区办报不单是一个市场工程,而是政治、经济、人文、媒体、推动者、市场等多种因素配套而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在《中国式联合重组———〈云南信息报〉跨地区办报的改革试验》这本书,现任云南出版集团总编辑,云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本书作者龙雪飞先生,以合作的推动者、促成者,以及合作成功的见证者这样一个视角,全面、客观、生动地记录、分析了低成本高品质高效益的《云南信息报》跨地区合作办报模式,这为当下的中国报刊媒体如何在复杂、敏感、激烈的生存环境下跨地区整合优质媒体资源来做大做强自身,提供了一个可以复制的、弥足珍贵的成功范例。

推动者。正如《经济日报》原总编辑、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艾丰在给本书的序言中所说,跨地区合作办报这样的媒体改革事业需要龙雪飞先生这样勇于和善于改革的人才。

政策。跨地区办报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基本不可能由政府管理部门直接干预,而是必须通过市场、以资本运作的方式进行。而中国跨地区办报制度变迁呈现出“收”-“放”-“收”-“放”的循环,政策、行政因素在不断异化或消解市场因素的合理性。受制于中国报纸“事业-企业”二元结构,管理部门的态度对跨地区办报的进程起着决定性影响。就整体而言,尽管中国报业管理体制在不断改革,但报刊社依然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个主管部门的组织体系和管辖权限把报刊社分隔成相互封闭、庞杂的条块与等级,任何两个报刊社之间的经济联系必须得到各自主管部门的批准。就各区域而言,区域之间有改革先行和继进之分、社会结构有重构和传统之别、经济基础有活跃与保守之比较,也自然要求报业与本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相协调。当异地报业借由市场之力进入本地时,本地报业管理和指导机构也会考量对当地舆论环境的冲击,尤其是当某些重大政治事件以及突发事件发生时,跨地区办报的存在使得当地管理部门宣传统筹、舆论控制的可操作性出现了不确定性,在难以预测或控制其后果的情况下,收紧行政关口不失为理性的选择。而《云南信息报》自合作以来,得到了联合主办方各自所在地宣传部门的肯定。其中,在2008年9月19日(云南信息报改版1周年)、在2009年9月14日(9月19日云南信息报改版2周年)之际,时任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时任广东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林雄,分别对《云南信息报》的发展经验予以了肯定。

合作区域。除了综合考察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现状外,重点考察该地区的传媒市场开放程度,当地报业同行对待异地进入者的态度,发行、广告市场的现实容量和发展潜力等。

合作主体。所谓“强强联合”,南方及其南都具备了跨地区办报的先决实力,如:强大的品牌、先进的理念、可输出的优质内容、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充裕的资金;同时,合作双方的优势实力要形成互补,还要求双方的政治判断能力、企划力都超越一般的报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一起推开联合重组这道门。

合作模式。一是联合办报身份,以确保合作双方从一开始就是共同体。2011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同意〈云南信息报〉变更主办单位的批复》(新出审字【2010】1025号),同意增加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云南信息报》主办单位。二是“股权式合作+关键岗位南都人员输出+国际国内时评等南方都市报内容共享”构成的市场化运营机制。

合作办报策略。《云南信息报》定位为都市报的升级版即城市政经主流大报;以当地市委省委的需求结合城市日报的优势发力;强调在当地市场的良性竞争。

如此复杂的背景、条件,决定了报业联合和重组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方式。这不仅需要媒体人具备企业家的精明和创新精神,也需要具备政治家的远见、担当和行政艺术。

一直以来,南方及其南都在跨地区办报方面积极尝试,如省内跨城市办报,南方都市报,从1997年广州一份城市日报起步,从2000年起十年间实现“2(广州、深圳)+6(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惠州、江门)”珠三角城市日报群;跨省联合办报,在2003年与光明日报联合主办创建首家真正意义上的媒体集团跨地区合作经营管理的报纸《新京报》,为中国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迈出的艰难一步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在2007年与当时的云南出版集团联合主办运营《云南信息报》,在2010年为上海《新闻晚报》、贵州《黔中早报》提供整体改版咨询顾问以及南方都市报相关内容整体制作共享服务,这为中国跨地区办报模式探索出了不同层面的成功范例。

其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强强联合,开创了报业领域开放与改革良性互动的云南信息报模式。重组后的《云南信息报》,很好地融入了当地政治、舆论、社会、城市、媒体等生态中去并促进生态的良性发展,在2007年开始合作第一个五年中,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成功,得到了当地合作方、宣传主管部门、业界的肯定,读者、客户的高度认同,也得到中央级媒体的肯定:2009年6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云南信息报成功转型的实践与启示》、2010年5月24日《瞭望新闻周刊》刊登《跨地区办报的云南探索》。它为中国今后在媒体领域通过开放手段,实现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中国媒体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价值无可估量的借鉴。

我们对《云南信息报》的下一个五年抱有更大的期望,也对中国跨地区办报事业抱有更大的期望。

□陈雨

媒体也需要改革人才

□艾丰(《经济日报》原总编辑,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

龙雪飞把他的书稿《中国式联合重组》送给我,希望我能够写几句话。

看了书稿,我有三重欣喜。

第一重欣喜,媒体跨地区联合重组的成功,是中国媒体改革的新突破和新进展。作为媒体人,这是我非常期盼的。

第二重欣喜,把一个具体媒体改革的成功范例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为今后的媒体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作为媒体研究者,这是我相当乐见的。

第三重欣喜,作者能够在媒体改革的实践中做出这样的贡献,在理论上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作为作者的“忘年交”,这是我十分高兴的。

第一个欣喜、第二个欣喜,即关于媒体跨地区联合重组的改革,在实践中已经获得成功,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并且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只在第三个欣喜方面多说几句。

龙雪飞是我的“小朋友”,我和他相识已经有20多年了。当时我是人民日报社编委兼经济部主任,他是湖南岳阳市的一个业余通讯员,常常到报社来送稿。除了谈稿件的事情之外,也常常就工作、学习、做人、做事等方面,进行很知心的交谈。他出身贫寒且孤苦,十几岁的时候,就靠拉板车和农耕养活自己,写稿件主要是靠自学。他很努力,业务进步很快,由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重要媒体发表了许多作品,他被湖南省作为农民中的特殊人才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在湖南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工作了六个年头,后来又到《农民日报》、《深圳商报》当记者、搞经营,还亲自参与过珠海西区的开发。再后来就到了云南工作,在大理州委宣传部工作过两年,然后调到云南出版集团当副总经理。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是相当丰富的,受到的锻炼也是多方面的,进步也是很快的。

他称我为“老师”,应该说,他做出的业绩,是超乎我的预料的。看了这本书,不禁使我再深入思考他这个人。我觉得他能够达到今天的水平,是与他的一些可贵素质分不开的。

他具有热切的事业追求,不管在什么岗位,总想努力做出一些成绩来,体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境界;他具有自觉的学习精神,不仅向书本学习,更特别注意向别人学习,注意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总结提高;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无论做什么工作,他总爱动脑筋,想点子,想一些、做一些很有创意的事情;他具有踏实的实干作风,不尚空谈,总是孜孜以求、全力以赴地工作,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苦”、“累”、“难”这些字眼;他具有亲和的交往能力,无论与领导、同事还是社会各界人士交往,他总是尊重对方,善解人意,能够恰当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我想,正是这五个方面的素质,促成和支持他做出了今天的成绩。

这使我进一步想到了媒体改革的人才问题。媒体跨地区联合重组的成功,自然与上级领导的支持、联合单位的合作、本单位同事的努力分不开,但无疑本书作者起了重要的乃至关键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媒体十分重视改革者对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为宣传和保护改革人才,促进改革人才的成长作了大量报道,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功能。但是,对传媒业自身这方面人才的宣传则显得相当薄弱。全国有好新闻、好编辑、好记者的评奖,但在媒体改革方面,却一直没有对做得比较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鼓励的奖项。

媒体改革相当重要,潜力很大,也毋庸讳言,媒体改革同时又相当复杂、相当敏感。为此,我们更应该鼓励人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实践,更加重视、爱护、支持和培养积极推进媒体改革的人才。任何事最终都是人做的,有一批勇于和善于改革的人,特别是媒体的负责人,我们的媒体改革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打造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新样板

□曾建徽(新华通讯社原副社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

2012年国庆前夕,龙雪飞同志来到北京,去英国剑桥大学出席中英媒体高峰论坛,他拿出一本《中国式联合重组》的书稿,想要我写一篇序文。

我认识雪飞同志多年,他幼小失去父母,初中二年级辍学,学过木工,拖过板车,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典型人物。雪飞同志给我的印象是:待人诚心、谋事有心、干事用心、意志坚强、有胆有识,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雪飞同志2009年曾应邀去法国里尔高等新闻学院为这所有着“法国记者摇篮”之称的学院师生作了一场被称为“精彩的”、“别开生面的”演讲,题目就是“中国式联合重组”。《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当时都做过详细的报道,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因此我欣然答应为这本书写序。

我们正处在一个资讯高度发达,传媒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为了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力度。近年来,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传媒业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积极探索联合重组、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良好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

其中,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以联合主办的《云南信息报》为载体,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联合重组,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记录了这一成功案例的具体运作过程和运作模式。作者龙雪飞同志现为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云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13年1月,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有着20多年宣传和新闻出版工作经历。他主持和全程参与了《云南信息报》的联合重组和改革转型。在亲力亲为的基础上,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详尽的细节、生动的描述、深入的思考,原汁原味地展现了这次联合重组的实践进程和自己的心得体会。他的这本书绝不是坐而论道,书中的许多观点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操作性,对我国新闻出版业跨地区联合重组、做强做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该书翔实记录、总结了《云南信息报》通过强强联合引入优质资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效益的实践,从一个点反映了云南近年来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路径和成果,对云南以至更大范围的文化企业做强做大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同时,该书还从高处着眼,梳理了新中国报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报业跨地区联合重组的改革历程,分析了东西部文化产业资源环境的优劣,论证了报业联合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在云南开了一个先河。

发展文化产业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题中的应有之义,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就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言,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抓住了消费升级的机遇,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西部是文化产业资源富集地区,就拿云南来说,这里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地方且独有15个少数民族,有不可复制的民族文化资源;这里是世界闻名的生物基因库和自然奇观聚集区,有不可复制的自然地理资源;这里还有茶马古道、古大理国、滇缅公路等著名的历史遗迹,有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特色文化资源,为特色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云南紧紧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全国5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省市之一,目前占比已达到6.1%,文化产业成为云南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也逐渐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文化产业板块之一。

但总体而言,云南的文化产业还大而不强,还没有摆脱粗放式发展模式,《中国式联合重组》中叙述了云南报业在一个时期低价恶性竞争的乱象。因此,有必要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同时,产业本身的发展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该书的可贵之一就在于提出了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文化产业应该走什么路径?

低价恶性竞争是全国许多产业一个时期的共性,这是多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粗放经营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云南信息报》“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的理念和创新实践,为云南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样板。可以说,该报的联合重组是手段,目的是转变发展方式,重组出现代企业机制、优秀人才队伍、先进企业文化,最终重组出人无我有的优质新闻产品和品牌,这是他们能够绝处逢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做强文化产业,需要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尤其是优质资本的投入运作,打造一批高端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这是把握好文化产业这个难得发展机遇的根本手段。可以说,《中国式联合重组》既是对云南近几年来发展文化产业亮点的总结,也对云南文化产业下一步提档升级具有方向性的启示。

《中国式联合重组》还提出了另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文化产业大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环境?这是各级政府的一个重大课题。近些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一批市场主体形成,但是,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个案分析与微观研究,而是把眼光和思维投向了整个中国传媒业,尤其是处于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如何做强做大这个宏观性、全局性问题。

不仅如此,《云南信息报》与旗下乐云网以政经主流媒体为定位,在舆论监督和反腐倡廉报道上表现非常突出。如2009年独家报道“躲猫猫”事件,成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促进了公安警务公开,“躲猫猫”一词入选《新版英汉词典》;2010年又率先报道楚雄州州长杨红卫腐败案;2011年独家报道曲靖铬渣污染事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促进了当地环保事业。

2013年年初率先报道彝良县委书记违规超标购车等事件。其实,舆论监督问题在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多次提到。舆论监督是群众监督最经常最普遍的实现形式,这也是舆论监督力量的源泉。没有健康的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很难有健康的强有力的群众监督。近年来,在媒体上发出的报道,在互联网上发出的微博,不仅揭露了社会的丑恶现象,而且还使一些隐藏很深的腐败官员显形和落马。一个普通老百姓微弱的声音,正是因为通过社会舆论渠道而变得不可忽视,变得坚强有力。因此,加强和改善舆论监督,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云南信息报》的实践证明,我国新闻出版集团在跨地区联合重组上是大有可为的。

云信模式是跨地区办报的成功实践

□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董事长)

读了龙雪飞的《中国式联合重组》,亲切感油然而生。因为我们都见证和经历了跨区域办报的实践,而且都看到了产生的效能和影响。

在社会转型期,在外部环境并未优化的状态下,愿望与现实、宏观政策与具体措施,常常是有落差的。在这种情况下敢于“吃螃蟹”者悄悄地走出去进行跨区域的试验。本世纪初,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闻风而动,我代表南方报业的领导班子率领南方都市报经营团队进京,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签下了共同创办《新京报》的合作协议,并于2003年11月11日正式创刊。这是中国第一次两个党报报业集团合作办报,是中国第一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跨地区经营的报纸。

无独有偶。《新京报》创办4年多之后,在云南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龙雪飞提议推动下,南方报业又与云南出版集团作出了合作办报的决策,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国家层面主管部门的认可。这种合作虽有了《新京报》的范本,而且也是动用了南方都市报的团队,但决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有自己的创新。

只要分析一下云南的报业状况,我们就可以看出作为云南与外地报业合作办报的推动者龙雪飞的勇气和智慧。云南信息报社创立于1985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昆明市场已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和一定的影响力,然而,要实现新突破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龙雪飞想到引进办报和运营理念比较先进的南方报业管辖的南方都市报,以打破僵局。但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其一,尽管之前已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办报的先行,也有接着而来的第一财经日报模式,但后来对这类合作的报批又收紧了。中国媒体跨地区办报正如龙雪飞在书中说到的“跨行业办报制度变迁所呈现出的‘收’—‘放’—‘收’—‘放’循环过程,充分说明‘跨地区、跨媒体’发展道路的不平坦”。先行者的品质无疑就是能预示到未来,敢于先行。后来的实践证明,新《云南信息报》是在第二次“放”的过程中新出现的跨地区、跨媒体办报的实践,并欣逢中国文化产业体制深化改革的时期,成为了继《新京报》之后的又一具有标杆意义的事件。其二,合作就必须投入,而远不如北京、上海、广州市场的昆明广告额有限,经营风险大。然而,龙雪飞明白,昆明报业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与其不顾一切地低层次竞争,倒不如引入先进办报理念,坚持提升内容价值,提高竞争层次。

同时,既是竞争也是竞合,通过这种高层次的竞争,共同挖掘广告市场。许多地方的事实说明,报业广告市场经业内共同努力是可以拓展的。其三,当地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是否容忍这样一份报纸的生存发展。在这方面,龙雪飞与南方报业高层当然也思考和分析过。进入,肯定有风险,也要准备付出一定代价;能否有较好的收获,就得看应对能力和创新能力了。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手打造新的《云南信息报》,从2007年9月19日悄然“变身”至今已有5个年头了,现在可以说已取得了成功。其成功,是包括理念、定位、内容、资源整合在内的综合运营能力的成功。报纸定位为“云南市场化运营程度最高的政经主流大报”,目标读者锁定本地有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主流人群,坚决打价值战而不是价格战以赢得市场竞争。

现在龙雪飞将这些“故事”系统化、理论化,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这部著作介绍了中国报业发展脉络,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报业,再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对报业的影响,包括中国报业集团诞生的动因及发展状况。谈及中国加入WTO后对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办报的思考,既谈到了它的必然性,又谈到实际操作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并介绍了跨地区跨行业办报的案例及曲折中摸索前行的生态,详尽地勾勒出中国报业跨地区办报的发展变迁。该著作就为什么选择与南方报业合作,着重从品牌、人才等角度剖析了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的动因,乃至对异地办报的原则进行了论述。

对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下属的《云南信息报》的状况,与南方报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市场依据进行了具体分析,继而对新的《云南信息报》在报纸定位、采编理念、管理模式、版面结构、差异化策略、双方资源的利用、融入当地文化、服务本地读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最后,对未来之路也进行了描绘和展望。

目前,国内以非时政类报刊转制为标志的报刊新一轮改革正在推进中,相信还会有新的改革措施出台。在这种背景下,龙雪飞推出的这部著作正合时宜。它是来自实践的总结,又不囿于片断的经验,具有理论性和前瞻性,因此不仅对正在进行改革中的媒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也会引发人们对未来报业发展的思考。

艾丰:

媒体改革相当重要,潜力很大,也毋庸讳言,媒体改革同时又相当复杂、相当敏感。为此,我们更应该鼓励人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实践。

曾建徽:

低价恶性竞争是全国许多产业一个时期的共性,而《云南信息报》“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的理念和创新实践,为云南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样板。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