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5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正式发布。(以下简称《报告》)香港、台北、北京居三甲 《报告》根据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和成熟的计量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对2011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竞争力指数进行具体比较和格局分析发现: 2011年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长沙。分别被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中部和台湾等5大区域分享,总体行政级别较高。 2011年相比2010年前十名城市:总体差距有所缩小,位序变化剧烈。 2011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50名格局是:东部沿海占据7成,3成多为地级城市。佛山、苏州和无锡居地级市前3名。中部发力 东部稳健 2011年相比2010年前50名变化情况:中部城市数量增加,地级城市提升较快。副省级城市中2011年相比2010年提升位次最多是成都,上升了8位。省会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为10位;地级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为7位。 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东部城市整体强,西部城市个别突出。东南地区城市整体竞争力排名靠前,多集中在前100强。 2011年相比2010年总体格局变化情况:城市间差距进一步缩小。 《报告》分析294个城市10年综合竞争力指数发现:过去十年城市竞争力的格局:总体间差距缩小,局部内差距扩大。东南沿海地区在保持领先的同时内部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内地城市竞争力提升明显,东北地区成绩提升显著,中部地区城市分化严重,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大型城市仍占主导,中小城市竞争激烈;地级市提升领先于全国更高行政级别的城市。人才是城市竞争力核心 报告利用过去十年积累的丰富的城市竞争力数据,采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涉及城市竞争力若干重要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过去十年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从一般要素区位转向人才核心要素;从基础设施硬件要素转向政府管理等软件要素; 其中,人才竞争力变化率则是城市竞争力综合水平变化率提升最大的积极因素。但具体经济制度、企业管理和生态环境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贡献度仍然较低。城市化问题突出 《报告》还指出了中国城市化发展问题。主要有空间结构的失衡,中心与边缘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的失衡,房地产业过度繁荣;需求结构的失衡,内需不足;要素结构与经济动力的失衡,主要依靠大量消耗土地等资源推动城市化发展。 指出中国城市:必须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建设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即: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实业发达的活力城市,多元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自由开放的国际城市,古今交融的文化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