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荣幸,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变革兴盛”,作为中国的老朋友,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Stephen Perry)在中英两国建立全面大使级外交关系40周年前夕接受《华闻周刊》独家专访时无比感慨地表示。
作为中英交往的推动力量,48家集团俱乐部广为人知,而该组织的现任主席斯蒂芬·佩里,和前任也是第一任主席、斯蒂芬的父亲杰克·佩里(Jack Perry)更是广受中英各界赞誉。从1950年代初,杰克·佩里和英国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士,率先打破西方对新中国的封锁,组成48家集团开辟了中西方的贸易通道,史称中英关系的“破冰者”。
1972年,在中英正式建交之际,斯蒂芬·佩里跟随曾多次到访过中国的父亲开始了他自己和中国日益深厚的交往。之后的40年间,斯蒂芬·佩里到访中国200多次,在亲眼见证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愈加深刻地理解中英两国交往的未来依赖青年一代,于是成立了“青年破冰者”等组织,进一步促进两国青年一代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012年中国发展论坛期间,斯蒂芬·佩里接受了《华闻周刊》的独家专访,畅谈中英建交的幕后趣事、建交40年间中国的巨变、两国未来交往的关键、经贸往来的无限商机、以及中国在世界舞台的伟大复兴。
本报独家专访
中国完完全全变了:中国在30年间做到了英国用150年才完成的工业革命
《华闻周刊》:2012年3月,中英两国将迎来正式建交40周年。而刚好是40年前,您第一次到访中国。能否为我们描述当时的情形?
斯蒂芬·佩里(以下简称佩里):这个问题把我带回很久以前。40年前,我本人是英国大学生运动组织的一个领导。有一天,我父亲跟我说,你组织学生活动有些时日了,有没有想过尝试做一些不同事情?我当即表示说,最大的心愿是到中国去看看。于是父亲答应我和他到中国走一趟。
那次行程可以说记忆犹新。40年前的中国和现在大有不同,城市大街上的汽车隔两三分钟才会有一辆。傍晚6点左右,当天黑下来,几乎所有的人开始入睡。整个国家感觉非常严肃。有人说那时的中国整齐划一,每个人的穿着和模样雷同。
对我而言,如何才能够理解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异常深厚的中国文化历史;如何理解中国从150年的外来侵略的痛苦经历中振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我在中国经历将近一个月的行程,我对中国和中国友人有着很大的好感。也正式这次行程,让我开始理解此前20多年的1953年,在很多国家对中国贸易封锁时期,而我父亲却通过包括剑桥大学李约瑟(Joseph Needham)接触到很多中国友人,毅然和中国贸易往来的。
当1972年我第一次到访中国,我回首想象1953年我父亲第一次探访中国时的情形,并展望将来时,我无论如何都想像不到中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华闻周刊》:如今,回首40多年和中国往来的经历,您如何评价中国在过去40年间的变化?
佩里:那时,我被中英两国之间的巨大差别所震惊。当时的英国活力盎然、社会高度发达,轿车、公共汽车、火车、电视到处都是;可是在中国,几乎没有电视,很少有收音机。感觉中国就像英国150年前的样子。
40年后的今天,中国完全变了,完完全全地变了。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短短不到40年间,中国已经进行了属于自己的工业革命。当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中国用了5、6年时间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发展,然后就开始行动起来。从1982年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的,中国用了30年的时间,做了英国曾经用150年才完成的工业革命。而此前,没有任何人能够想象到中国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都发生了,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
低调推动中英建交:中国的觉醒是一个国家重返世界舞台的伟大复兴
《华闻周刊》:那么,中英的正式建交,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你们的业务以及中英两国的贸易往来?
佩里:中英正式建交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西方社会必须重新理解和中国关系的影响。
中英全面建交,可以说是英国时任首相爱德华·希思(Edward Heath)的功劳。他是一个理解中国和世界局势的人,他理解中国的历史,意识到中国的觉醒不像日本或者德国的崛起,而清醒地明白中国的觉醒是一个国家重返世界舞台的伟大复兴。因此,英国和中国建立全面大使级外交关系,在欧洲是最早的。因为他明白,只有全面地外交关系,中英两国才有可能全方位地发展各个领域的交往,英国才能够在中国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也正是这种全面的建交,让我们明白相互之间的理解还很少,建交仅仅是个开端。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认为中国了解英国比英国了解中国要更胜一筹。因此,英国经历了一段用胡锦涛曾经说过的“文化赤字”的阶段,我们需要尽快地弥补这种文化理解的不足。英国需要了解中国并没有控制其他国家或人民的欲望,而仅仅是发展自己的国家而已,这也是中国的历史所表明的。
《华闻周刊》:48家集团俱乐部在中英建交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佩里:从中英全面恢复外交关系的历程看,48家集团俱乐部是第一个和新中国建立友谊的西方团体,从1952年开始和中国携手进行贸易往来的。
我们从中英的贸易开始,让英国的不少人士开始逐步了解中国,从而从正面开始考虑中英关系。我们和首相爱德华·希思以及政府的很多大臣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但低调,当时的保守党政府对中英关系的看法非常积极。
当时执政的保守党从来不必担心有人指责他们是社会主义者,爱德华·希思从来不用担心他的用心和动机。他和邓小平曾经有过关于资本家的非常有趣的对话,邓小平曾指着希思说:“你是资本家”。希思回应道:“是呀,我是资本家,这有什么问题?”邓风趣地说:“没有任何问题,你不必有任何担心!”
就这样,当时的英国政府向我们咨询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事情,我们都低调却非常全面地回应。但是,最终是当时的政治领袖和政府官员决定,是时候和中国建立全面的外交关系了。而这种关系,正是李约瑟和48家集团很早就开始参与并开展的事情。
我们对中英建交的贡献非常低调,避开公众的视线,因为这不应当是我们跳出来自我标榜的事情,但是当时双方的很多活动机会和信息,是由48家集团俱乐部所提供和传递的。
中英两国商机无限:长足发展依赖两国青年一代的相互信任
《华闻周刊》:许多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访问英国时,都会专门接见您。请问您有没有给他们任何改进中英关系的建议?
佩里:关于如何改进中英关系的问题将会一直讨论下去。我想说的是,过去一段时间,英国政府对中英关系的理解还不够,尤其是对中国崛起的机会理解不够,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在他首相任期快结束时向我们这样表示过。
当温总理和李副总理来英访问接见我和青年破冰者代表时,我们谈论到让青年一代建立强有力的友谊和业务往来的重要性。
中国和英国以及西方国家关系中一个最大问题是双方的相互信任问题。信任建立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不可能在第一次见面就相互信任。我们需要一起工作、解决分歧之后才可能相互信任。
2006年,当温家宝总理和我谈到过去遗留的问题时说,这些问题最好是让青年一代来解决。因此,我们非常努力地把年轻一代聚到一起来,让他们更好地相互理解。通过“青年破冰者”俱乐部,让中英双方的青年一代经常性地聚会讨论有关问题。我希望随着中英青年相互了解,双方能够建立互信。
与此同时,中英两国间的商机无限。中国的国际发展是一个长时间的战略,有很多原因和动机,其中多个方面中英两国能够携手共进:
首先是增加中国出口贸易的价值。因为我们知道,中国仅仅获取了出口商品价格10%的收入,要想提高中国出口商的收入比例,有待进一步参与流通环节、零售环节以及品牌等方面的业务。而这些方面,英国拥有长期的、丰富的经验和实力,能够帮助中国加快步伐。
另一个方面,中国国际发展的动机和举动是寻求长期发展的资源。英国在这方面同样又有很长的历史和经验,或许当时的动机并不单纯,姑且不谈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等问题,英国的确有丰富的经验。因此,英国可以协助中国,或者中英两国可以携手,开发位于非洲、拉丁美洲或者亚洲的资源。
第三个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化不断深入,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非常高效和经验老到,在交易时间上位于中国和美国之间,处于欧洲的中心。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金融机构将发现,要想在世界金融事务中获取机会并扮演重要角色,伦敦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和理想的驻地。
考虑到两国之间的经贸潜力,我想,当前的贸易额应该是15到20年后的五十分之一。而实现这个目标唯一需要的就是——信任。
《华闻周刊》:作为英国人,您有没有对中国大举投资英国的行为存在任何戒心?
佩里:我想,英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之一。那么,我们是否像对待德国或法国企业一样向中国企业开放?或许我们不会。因为我们了解德国法国,我们同处一个欧洲,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体制。但是中国的体制和价值观是不同的。我认为,英国的人们对中国有些警惕,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中国不够了解。
我本人是否担心?没有。尽管任何国家都需要一个开放的底线,但是当前的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威胁国家安全或敏感问题等,目前的问题是中国在英的投资企业并不知道如何在英国市场运作。
比如,一个中国企业如果全面收购一家英国的水务公司将是疯狂的行为。但是,如果一家中国企业购买一家英国水务公司10%的股份,通过观察、理解、学习的进程,我可以自信地说,中国在不远的将来,5到10年时间,将能够胜任全面的收购和运营工作。现阶段,最好的投资莫过于参股,然后深入学习。我想,这也正是中国做事的智慧之一。
中国正经历一个五到十年的试探和学习历程,然后在英国的投资将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对此非常乐观。
《华闻周刊》:前一段时间,您在给英国议会的书面陈述中希望英国政府改善中英贸易的政策,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佩里:英国的商务决策系统和中国很不相同,政府商务贸易部门的执行官员和执政党派的政策制定人士的党内团体往往不是同一批人,因此制定贸易政策的人往往不参与政策的执行,而执行政策的人未必理解政策制定者的用意。
如果贸易企业如果能够充分理解政府的贸易政策制定的动机和用意,而政策制定者能够理解贸易企业的市场动力和用意,那么效率和效益将明显提高。
而且,我建议,英国不仅要向中国提供目前需要的,还要能够并且准备提供中国想要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我们不仅安逸于伦敦,还需要移师到中国。这需要从年轻一代的交流和到中国学习做起,因为中国的市场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争取来的。
《华闻周刊》: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先生在48集团俱乐部中国新年酒会上表示,中英两国需要在多个领域加强合作,从而推动双边贸易长足发展。您认为哪些领域有足够的潜力发展?
佩里:我想有很多领域可以发展。考虑到中国最新的五年计划,电动汽车、高速铁路、风力发电、太阳能等项目,众多产业,比如整个金融产业、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福利制度等等都有巨大空间。
英国政府首先要明白哪些领域希望到中国市场发展,然后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希望如何发展,然后我们才能够了解哪些领域我们能够参与。
比如说,如果中国希望发展电动汽车项目,英国不太可能到中国建立生产线,设计、生产电动车。但是,我们能够帮中国企业在英国乃至欧洲代理销售电动汽车。
但是,以健康医疗产业为例,中国医疗服务业的需求巨大,而英国在医疗服务方面有众多创意和举动。如果中国计划完善庞大的养老市场,或者改善医疗服务业,我们将能够明白哪些方面可以积极到中国进行参与,从而推动那个领域的快速高效发展。
这里指的不是将英国的系统强加给中国,而是让中国的需求者选择哪些我们能够提供帮助服务。
因此,不同的产业有不同合作发展方式,我们需要灵活的思维、长足的合作远景和愿望。
《华闻周刊》:作为中国的好朋友,您觉得中国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有待改善?
佩里:我想中国需要慎重考虑对欧洲以及美国的关系决策。如果中国希望和英国建立对中国长远有益的关系,就需要了解英国资深政治家的真实想法和思维方式。
仅仅靠两国领导短短两个小时的会谈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因此,两国高层有必要用一个周末的时间,一起散步、在壁炉前长谈、畅所欲言,才能够逐渐相互理解。
当美国迅速崛起时,英国必须抉择,是抵制还是协同,英国最终选择了和美国一起协作。现在,英国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在此面临抉择。英国最好是和中国携手而不是抵制。这需要中国的帮助,让英国更好地理解中国。我感觉,中国的领导人非常明白这一点。而我也非常荣幸,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变革兴盛。
(本报记者 员韫 范慧勇 摄影记者 褚泉山 摄制助理 徐执 李天敬请登录《华闻周刊》网站,关注更多高端访谈的精彩视频内容)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