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华裔作家韩素音在11月2日中午于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韩素音的女儿周惠音和唐蓉梅表示,韩素音遗体告别仪式于本月8日在洛桑举行。 韩素音,英籍华人女作家伊丽莎白·柯默(Elisabeth Comber)的笔名,1917年9月12日生于河南信阳,原名周光瑚(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父亲是一位早年留学西方的中国工程师,母亲是比利时人。 聪明的韩素音小时候在北京教会办的圣心学校专修英语和法语。1931年初,北京圣心学校的校长找上韩素音的父母说:“她的英语学得太好,没有什么可以教她了。”校长摊开两手建议,她另找学校继续学习。这时母亲却要她找工作挣点钱以补贴家用。但一个才15岁的女孩子,能干什么呢?父亲周炜建议她学打字、速记,并买了一台旧“皇冠”牌打字机,让韩素音跟一个美国修女学打字和“格雷格氏速记法”。 韩素音一直以来的职业规划是学医。1935年夏天,在比利时驻中国领事馆任职的赫斯来到了天津,在天津铁路局工作的周炜带着玛格丽特和韩素音,去看望早已认识的赫斯。坚心学医的韩素音,让赫斯深深感动。在他的帮助下,争取了每年1.5万元比利时法郎的奖学金。1935年10月,韩素音便乘船辗转到达布鲁塞尔。外祖父乔治·丹尼斯,在车站迎接了这位第一次见面的中国外孙女,她很快地进入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了3年医科。 偶然,韩素音对写作发生了兴趣。1942年初,她在美出版了题为《目的地重庆》的小说,署名“HanSuyin”,亦即“韩素音”,那是她的笔名。“素音”,也就是小而平凡的声音。后来,她竟弃医从文,以写作为业,也就以笔名“韩素音”知名。同时,韩素音也是“汉属英”的音译,意思是她这位汉人已入籍英国。韩素音在中国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后来在燕京大学和布鲁塞尔大学学医,曾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 韩素音的一生是一部传奇。作为中国第一代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的女儿,比利时前国防大臣的外甥女,中国驻英武官的妻子,铁幕时期穿行于东西方世界的国际友好人士,一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沟通与理解。 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1952年,韩素音用英文创作的自传小说《瑰宝》——自传三部曲《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伤残的树》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55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把《瑰宝》搬上银幕,拍摄成经典电影《生死恋》(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并于次年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韩素音陆续被翻译介绍到国内的有《瑰宝》、 《凋谢的花朵》、《伤残的树》、《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再生凤凰》、《青山青》、《等到早晨来临》及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1994年,韩素音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巴金任会长)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