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忆97年中菲黄岩岛事件
2012-05-25 00:00:00 1174 0 “黄岩岛的事情上面,我们绝不能让步,这是原则问题。”从1997年到2007年这10年的时间里,江苏省无线电和定向运动协会秘书长陈方两度登岛,一共在岛上作业13天,在黄岩岛上,陈方经历了台风的考验,也曾眼睁睁看着菲律宾战机俯冲而下,但更多的,则是宣示主权的兴奋和骄傲。出发,出发向着神秘的黄岩岛 1949年出生的陈方已经年逾花甲,从1997年到2007年这10年的时间里,他曾两次坐几十个小时的舰船或渔船、忍受着晕船带来的剧烈呕吐,与“黄岩岛DX远征”团队的其他成员到达位于南海的黄岩岛,向全世界发出代表中国的无线电波。 在国际业余无线电组织到达以前,黄岩岛连电台呼号都没有,更谈不上在那里发布无线电信号。为了取得国际认可的电台呼号,中国的无线电爱好者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努力。陈方的哥哥陈平,时任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秘书长,正是几次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之一,他参加了1994年、1995年、2007年共3次的远征行动。 6月到9月,是台风季节。陈平参与的1994年第一次远征,便是6月中进行的,那情景让他始终记忆尤深。“当时弱台风刚刚过去,海面一片黑色,两米来高的浊浪横向扑过来,就像铁墙倒塌一般……黑色的排浪不断把船抛向浪尖,又摔入深谷。电台、桌椅、岛上使用的天线,连同远征队员一起,不断从房间一侧滚到另一侧,多数人都呕吐得翻肠倒肚……”“BS7H”呼号来自黄岩岛,来自中国 情势如此险恶,陈平他们为什么还是要执意登岛?弟弟陈方介绍,在世界无线电业余爱好者界,有一个大家认为最公正的“游戏”——“DXCC”。“DXCC”指的是“联络百个远距离电台俱乐部证书”,也就是说,如果能联络到100个“DXCC前缀表”中的国家和地区的业余电台,便有可能获得该证书。该证书由美国无线电转播联盟颁发,在业余无线电界影响最大。 如同集邮一般,世界无线电业余爱好者迫切地想与来自“DXCC表”中的每一个地点进行无线电联络,或者亲自到那些人迹罕至的“DXCC实体”去操作业余电台。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没有进行过业余电台远征活动的岛屿已经所剩无几,地处偏远、人迹罕至的黄岩岛,便是其中之一。 可是,由于当时为电台架设平台的四条腿没有支在干地上,而是插在离岛石一米远的海水中,不算陆上操作,国际组织认为不能以此为证将黄岩岛列入“DXCC实体”。 陈平他们吸取教训,于1995年启动了第二次远征。这次远征结束后,陈平即刻赶往美国,在DX会议上首先强调了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然后就黄岩岛为什么应该被认定为“DXCC实体”进行了陈述,终于说服了在会的各国人士、承认了黄岩岛的“DXCC实体”。自此,黄岩岛终于拥有了一个被国际承认的无线呼号——“BS7H”。在岛上时看着菲律宾战机冲过来 黄岩岛的呼号通过国际认可后,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经过国家体委和外交部的批准,组织了第三次黄岩岛远征活动,日期被定在了1997年的“五一”。 国家海洋局特意派出中国海监72、74号两搜科学考察船,运送和接应队员。 在经历了30多个小时的航程,船只终于到达黄岩岛附近海面。第二天天刚亮,队员们便准备乘坐小艇到岛上搭建平台,但不想却在此时迎来了与菲律宾军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一艘菲律宾炮舰悄然停泊在他们的海监72号附近。 双方对峙了一段时间,都从舰船上放下了小艇。远征队员们按原计划乘着小艇到黄岩岛礁上去搭建操作平台。 不过,海监船上的海员和远征队员们刚开始在岛礁上工作,头顶就传来了刺耳的呼啸声,陈方看见,两架飞机正向远处的74号船俯冲而去;然后掉头,又向72号船及正在搭建平台的3个岛礁做俯冲飞行。 有那么一刹间,飞机与队员们距离如此之近,以至于双方都能清楚地看清对方的面貌,气流几乎掀翻队员头顶的草帽。“第一次见到这种架势,心中难免紧张起来。”但随后而来的两架F5战斗机的再次呼啸俯冲,则让在场的中国人心中多了些义愤填膺。他们全然没有理会战斗机的一遍遍威慑,继续埋头工作。 不过,菲律宾军方却没有就此止步。5月1日凌晨,一艘灰色菲律宾护卫舰悄然出现在离队员们三四百米的海面上,一天内,军舰的数量增至5艘。从上午开始,就有一些军人乘着橡皮艇,或干脆游到远征队员搭建的平台下方,一边查问队员们是不是军人,一边试图上岛,遭到中国队员的拒绝。 虽然菲律宾军舰如魅影相随,却也未敢有更大的动作。 同时,中国队员们通过电台得知,中国外交部已经就菲律宾干扰中国组织的民间活动提出了严正交涉。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