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8月间,伦敦东区的奥运场馆各种赛事如火如荼之际,伦敦西区剧院准备奉上舞台版的奥运故事《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 这一剧目根据1981年获4项奥斯卡大奖的同名影片改编,5月22日在伦敦汉普斯泰德剧院(Hampstead Theatre)首演。 剧院版《烈火战车》沿用了范吉利斯(Vangelis)为影片谱写、后来获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主题音乐。 编剧迈克·巴特列特(Mike Bartlett)说,他知道这部影片在人们心里仍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至于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力气把它搬上舞台,他说答案“就在于跑步”。体育和戏剧 舞台剧的表演空间不仅局限在舞台上,还延伸到观众席;两名主角按照剧情会在台下过道改装的跑道上飞奔,观众甚至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汗水和掀起的风。 他认为跑步这项体育竞技运动跟戏剧中蕴含的体育竞技精神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 舞台剧首场演出时,影片的导演休·哈德森(Hugh Hudson)亲往观看。 他说,保留影片主题曲非常重要,因为范吉利斯的音乐是剧情和剧中人的“动力和情感的有机成分”。 跟电影剧组选主角一样,舞台剧中的两名主演的选拔过程包括了演技、演唱和体能这三关;通过后,则有专门的推拿师和健身教练监督他们保持体型体能。多元文化 《烈火战车》讲述了两名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分别夺得男子100米和400米金牌的英国运动员的故事。
其中一名苏格兰籍的传教士后来死在山东侵华日军的战俘营。 但影片和舞台剧传递的远远超过奥运夺冠这个简单的信息,还深入到人性、国民性、宗教信仰和种族歧视等更深的层次。 汉普斯泰德剧院艺术总监说,在伦敦奥运年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别具意义: “一个是来自立陶宛的犹太移民的儿子,另一个是苏格兰的基 督教原教旨主义信徒,他们俩后来都成为大英帝国的英雄。” 巴特列特承认,他很少碰这类“励志、上进”的题材,但今年却是创作这类题材剧目的最佳时机。
来源:BBC英伦网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