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克多·雨果于1802年2月降生在一个信仰分裂和对立家庭中。父亲是拿破仑麾下的一个将军,而母亲则是保皇党人。这种家庭气氛以及观念冲突,影响了雨果的童年生活,也影响了他日后的文学创作。 旷世巨著《悲惨世界》早在1840年,雨果就已拟定了最初的创作计划:《悲惨世界》是一个圣人的故事,一个男人的故事,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孩子的故事。1841年,雨果写了一篇散文《芳汀的由来》,有一天在街上,雨果看到一个纨绔子弟恶作剧地往一个妓女衣裙里塞雪团引起撕打,警察不分青红皂白,抓走了妓女,最后是雨果向警察局说出实情救了她,这个妓女后来成了《悲惨世界》中苦难芳汀的原型。然而,雨果真正动手创作《悲惨世界》,却是在二十年之后。他投身于1848年的革命,而致《悲惨世界》“搁浅”。1851年雨果离开法国,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流亡生涯。1860年,雨果重新开始创作《悲惨世界》。《悲惨世界》中的珂赛特是个让人怜爱的女孩。雨果的情侣朱丽叶为珂赛特在修道院的那段生活提供了生动的细节,朱丽叶本人从被寄养于巴黎的一座修道院,在那里度过了数年时光;书中的起义场面,则有雨果本人在1848年革命以及流亡前巴黎街垒战斗的亲身体验,马吕斯甚至还有雨果自己的影子,马吕斯追求珂赛特,就像当年雨果追求阿黛尔…… 1861年6月30日,雨果完成了这部后世敬仰的旷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