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仔队”在西方语言系统中最直接对应的词叫做“帕帕拉齐”(Paparazzi),该词最早出自1960年意大利导演费德里柯·费里尼的电影《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在该电影中创造了一个名为“Paparazzo”的追拍名人的摄影师角色,这个词从此成为跟踪偷拍名人的记者的代名词,而“Paparazzi”是“Paparazzo”的复数。这个行业后来传到中国香港,因其跟拍明星的手法,与香港警察刑事情报科的便衣刑事侦查员(俗称“O记”,外号“小狗队”)的调查手法类似,因此得名“狗仔队”。后来中国内地也沿用了“狗仔队”这一称呼,指通过跟踪、偷拍的方式报道明星八卦新闻的摄影者。
英国“狗仔队”的兴起和发展,与英国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小报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英国“狗仔队”的兴衰
在世界范围内,英国“狗仔队”以其神通广大、不达目的不罢休而闻名。英国“狗仔队”的这些特点,与英国“小报文化”(Tabloid Culture)的盛行有关,也与英国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什么是“小报文化”呢?它至少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涵:一个是内容倾向性的层面,根据英国新闻学者科林·斯巴克斯 (Colin Sparks)的界定,小报文化就是指较多地关注体育、娱乐和丑闻,而较少地关注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同时更多地关注名人和普通人的个人生活和私生活,较少地关注政治进程、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第二个层面是指表达的方式,另一名新闻学者伊丽莎白·伯德(S. Elizabeth Bird)对此曾有一个界定,小报文化在这个层面体现为一种“讲故事”的新闻报道风格,它更多地运用个人化的主观叙述方式,并将视觉冲击和轰动效应置于专业分析和理性描述之上。
小报文化之所以在英国社会中流行,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社会阶层划分明显的国家,而阅读喜好通常也成为区分社会阶层的重要参照因素。中上阶层民众以阅读“严肃大报”为标志,但对底层民众来说,“严肃大报”过于理性、专业,而且篇幅过长,阅读起来难度过高,趣味性也不够,小报采用“讲故事式”的方式写新闻,阅读门槛低,可读性强,满足了底层民众娱的阅读需求;第二,小报通过报道名人八卦和丑闻,除去了名人身上的光环,将其还原为普通人,让普通民众在窥视名人隐私的同时,获得了挑战名流阶层“特权”的快感。
英国的小报历史可以追溯到1855年。这一年,首家便士报诞生,此后英国小报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具体来说英国小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55-1896年),以早期的便士报为代表,它基本是大报的简单化;第二个阶段(1896-1969年),以《每日邮报》为代表,主要服务于大众的生活需要;第三个阶段(1969年至今),以《太阳报》为代表,主要通过视觉冲击、轰动性八卦新闻,满足民众娱乐消遣以及窥隐的需求。
1969年,澳大利亚报业大王默多克收购当时零售价最低的小报《太阳报》,将英国小报传统的“偷窥功能”发挥到极致,吸引了大量读者,同时还通过其与政界的密切关系,将小报的内容范围从文体明星和名人的八卦,扩展到了政治及新闻热点的层面。《太阳报》开创了全新的“小报文化”,并使得英国小报行业对各领域名人的八卦新闻和照片的需求大增,这让英国的“狗仔队”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并进入了繁盛时期。
直到“窃听门”事件后,英国“狗仔队”行业才遇到了真正的限制与挑战。2011年7月10日,著名的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因身陷“窃听门”正式停刊,这是英国小报行业和“狗仔队”发展历史上遭遇的重大挫折。
监管的困境
英国的新闻发展史上,关于新闻“自由”和“监管”的斗争一直存在着,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主张新闻自由的声音占据了上风,而且一直以来英国媒体行业都坚持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1991年,英国新闻行业的自律机构——新闻投诉委员会(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成立。这个委员会由媒体从业者和公众代表组成,后者占据大多数。
但英国媒体行业的这种“自我约束”的系统,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一个主要的批评声音是认为它对媒体的监管效用太弱。
在戴安娜王妃车祸去世及“窃听门”事件之后,要求对新闻记者进行监管以及保护个人隐私的呼声逐渐占据了上风。
2013年10月3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枢密院通过了获得议会主要政党支持的皇家特许状。根据新的皇家特许状,媒体一直争取的“自我约束”的自律体系宣告结束,“媒体投诉委员会”被解散,官方报业监管机构成立。
但媒体监管的“困境”并未改变,因为一方面事实证明,媒体通过自律体系来自我约束的方式存在问题,但另一方面一旦让政治力量或警方来直接监管媒体,那么新闻媒体揭露政界或警察机构腐败的作用又将受到限制。
如何妥善的处理新闻“自由”和“监管”的关系?英国社会仍在争论中。
英国“狗仔队”发展大事记
1855年
英国首家便士报诞生,此后英国小报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为“狗仔队”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1896年
《每日邮报》(Daily Mail)创刊,它的出现被认为是英国媒体大众小报和精英大报正式分化的开端。
1900年
《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由比弗布鲁克爵士(Lord Beaverbrook)在伦敦创刊,它也走大众化的小报路线。。
1903年
《每日镜报》(Daily Mirror)创刊,它针对的读者阶层比《每日邮报》和《每日快报》更低,主要是底层工人阶级的读者。该报的报道基调是年轻、尖锐和追求轰动效应。
1953年6月2日
在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上进行演奏的英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安布罗斯·高恩特莱特,将一部照相机偷偷藏在琴盒中“走私”入内,并偷拍下了两张女王加冕时的照片。它们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狗仔队”照片之一。
1969年
澳大利亚报业大王默多克收购《太阳报》(The Sun),将这份小报报道的内容范围从文体明星和名人的八卦,扩展到了政治及新闻热点的层面,与其合作的“狗仔队”到世界各地追踪名人,英国的“狗仔队”自此进入了繁盛时期。
1984年
默多克将《世界新闻报》(News of the World)兼并,并将其从大报转型为小报,其记者及“狗仔队”以报道和拍摄耸人听闻的刑事案件、名人丑闻等著称,是当时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
1984年
英国制定《数据保护法》(Data Protection Act 1984),禁止为某一目的收集的数据被用于其他用途。但1998年对该法规定了一些例外情况,即数据的某些特例用途可以不受此法限制,新闻调查就是一个特例。
1991年
英国报业改组成立了一个自律机构——“新闻投诉委员会”(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
1992年
任职于《每日邮报》的澳大利亚人达林·莱昂斯(Darryn Lyons)在伦敦开设了大图片公司(Big Pictures UK),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狗仔队”图片社之一。达林·莱昂斯也因此被称为“英国狗仔之王”。
1997年8月31日
英国戴安娜王妃在法国巴黎发生车祸丧生,当时人们将矛头指向“狗仔队”,认为戴妃的司机是为了摆脱其跟踪才发生的车祸。尽管此说法此后招到多方质疑,但从该事件后,英国社会有关加强媒体监管、立法以及保护个人隐私的呼声越来越高。
1997年
英国通过了《防止骚扰法》(Privacy Act 1997)。
1998年
英国加入了“欧洲人权公约”,该公约第8款就是保护隐私权。如果英国公民不满英国法院判决,还可以向 “欧洲人权法院”提起诉讼,控告英国政府。英国公众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又多了一个途径。
2002年3月
英国超级模特内奥米•坎贝尔赢得对英国《每日镜报》侵犯隐私案的诉讼。坎贝尔获得3,500英镑的损失赔偿费。在《每日镜报》此前登出了该报的“狗仔”拍到的一张她离开英国戒毒组织办事处的照片,坎贝尔认为此举侵犯了她的隐私,于是把《每日镜报》的拥有者镜报集团有限公司(MGN)告上了法庭。
2005年开始
“窃听门”丑闻不断爆出。《世界新闻报》最初被控为其工作的记者和“狗仔队”窃听英国王室成员电话,此后又有不少名人政客对《世界新闻报》提起控诉。其后该报又被曝,对绑架案受害少女、英军阵亡士兵亲属、以及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遇难者亲属的电话进行窃听,进而引起了公愤。
2011年7月10日
《世界新闻报》因身陷“窃听门”正式停刊,这被看作是英国小报和“狗仔队”发展历史上的重大挫折。
2012年9日27日
“英国狗仔之王”达林·莱昂斯创办的大图片公司遭法庭下令清盘接管。受“窃听门”事件影响,媒体采用相关图片变得更加谨慎,普遍减少了对“狗仔队”所拍照片的使用,使得“狗仔队”行业暂时陷入了困境。
2013年10月30日
“新闻投诉委员会”被解散,官方报业监管机构成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枢密院通过了获得议会主要政党支持的皇家特许状,根据新的皇家特许状,官方报业监管机构成立,媒体一直争取的“自我约束”的自律体系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