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建军:著名英籍华裔行为艺术家。先后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学院。
奚建军在北京有一间很大的工作室,他的很多艺术作品的计划于制作都发生在中国,再由中国发往很多国家展览。
接受记者采访时,奚建军正在北京,此次回国行程要与国内的收藏家会面、商讨事宜,将于11月21日返回伦敦,下一步是前往德国柏林进行另一个艺术项目。他预计明年1月份将再次前往亚洲,参与行为艺术展和装置雕塑在美术馆和画廊的展出。
奚建军常年在亚洲和欧洲之间穿梭,为促进东西方艺术交流尽自己的一份力。
《华闻周刊》:您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是否认为民间的艺术交流能够有效地促进中英两国外交关系?
奚建军:现在世界越来越小,越来越靠近,高科技通讯和媒体也都很发达,但是艺术品的制作需要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分别去完成,因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民间交流过程。
艺术家需要亲自去考察、与每个环节的人交谈、生产制作、完成艺术品,直至运输,这一过程是每一个独立的艺术家应该去完成的,而这一很有挑战力的过程也是一种民间外交的形式。
《华闻周刊》:您认为现在的民间外交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奚建军:在某种程度上,我可以说担任着文化大使的角色,将西方的东西介绍到中国和亚洲,跟他们讲解,向他们推荐,反之也将中国的一些宝贵的历史文化和不断发展的新鲜元素介绍到欧洲国家。我个人也在关注伦敦的展览还有上个星期举办的亚洲艺术周,这一切都是在对民间交流的促进。
民间交流与官方不同,官方之间有另一套系统,需要和行政管理的机构和政治家联系,而民间交流可以直接穿插到民间的系统、大脑和智囊库中。
以后这类的交流会越来越多,世界会越来越近,而且中西方的吸引力和磁力也在增强,东方需要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意、生活中的动力等。西方也对中国的古老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英国的一位电视节目制作人Andrew Graham-Dixon现在就正在中国各地寻找素材,拍摄中国的古建筑、古瓷器和古老的生活方式,将这些介绍到英国,也算是民间的交流吧。
《华闻周刊》:您自身是否参与过或致力促进民间外交活动吗?
奚建军:我们正在组织一个“中国行为艺术”项目,2014年10月将在英国开展,我正在与中国的艺术家促进中,因为英国还从未直接看到过中国行为艺术的本土内容。同时,我也要将中国的一些艺术作品介绍到柏林去。
今年,我邀请了一些西方艺术家到中国的苏州、上海和杭州做一次行为艺术活动,伴随着一系列学术研讨和演讲。
《华闻周刊》:您认为艺术是民间交流最好的形式吗?
奚建军:艺术有它独特的方式,和音乐、科技、经济、文化、环保都有不同之处,艺术外交的能量是潜藏在各个领域方面的,囊括了很多学科。
相对商业外交、体育外交等相对单一的形式,艺术外交的范畴更加广泛,艺术作品本身可以销售,通过厂家生产,受到藏家喜爱,再接受批评家的讨论和批评。比较多元,涉及的面也比较广。
《华闻周刊》:中英间艺术方面的外交前景如何?
奚建军:现在的项目很多,伦敦市长访华也在商业、艺术、文化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中国的民间机构、投资方都在慢慢进入英国各个民间领域,比如投资移民和艺术家移民。
最近V&A正在展览的中国千年古画称得上是国宝了,让英国人更加了解。
当代艺术也在慢慢渗透,伦敦出现了一批工作室和画廊,数量达到了30多家,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除了英国国家性画廊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民间方面来看,这边的华人也找到空间、注册画廊,再直接邀请中国的艺术家前来展览。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