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MPA,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2007年耶鲁世界学者。现任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袁岳认为外交力量需要为个体的与群体的民众服务,而不是以行政力量仅服务于公共事务。
他认为,海归人士在中国及海外生活、学习的经历,使其建立了特殊情感与社会联系,因此具有进行与拓展民间外交空间的特殊便利。海归人士不仅从事游说、社交与专业沟通活动,也能够听取其他国家人士不一样的观察与思维角度,因此他们可能发挥体制外交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袁岳长期以来接待各国政要与商界学界人士,也通过各种机会在各国的各种场合传达‘中国声音’。作为一名独立民意调查专家与研究人士,一些海外机构十分愿意并相信他所传达的信息。
《华闻周刊》:您对现如今中英两国间的民间外交是怎样理解?
袁岳:现在的民间外交以留学生的海外教育和企业家的商业交流为主。中国家长对英国的教育有比较高的认同度,所以中国留学生到英国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多了,相对而言,英国留学生去中国得还不是很多。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中英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彼此在商业方面关注度的平衡性和对称性有所提高,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正面的发展态势。
《华闻周刊》:就程度而言,您认为学术和商业方面的民间交流是否充分呢?
袁岳:做中英间交流的人和机构相对较少,据我所知有英中贸易协会、英国文化协会,还有彼此的大学和专门做留学的机构,总量还是比较少。
《华闻周刊》:您能和我们谈一下您经历过或参与过的民间外交活动吗?
袁岳:英国城市市长的来访和交流活动,还有一些英国大学在中国的推广。不过总得来说,英国人组织的活动规模较小,气势也较小。
英国人的思维还不是很接地气,美国人对中国社会各个层面了解相较而言更多一些,英国人还是走上层路线比较多。从思路上来说,美国的使馆很懂得运用微博之类的手段与民众进行充分交流,但是英国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弱。
《华闻周刊》:您认为中英间民间外交还有哪些问题?
袁岳:英国有点不接地气,这方面需要加强,应该多层次发展,促进社会层面的交流。英国的商会只想和中国一些比较大的企业交往,我觉得这是一种小圈子交流,能够交往的对象也会相对较窄。通过我的观察,在欧洲所有国家中,德国人最善于扩大自己的交往圈,而英国人的交往方式则是最“小圈子化”,圈子小了,合作和交易的概率也会随之降低。美国人遵循“撒大网,捕大鱼”的方式值得英国学习。
《华闻周刊》:您是否可以预测一下中英间民间外交的发展前景?
袁岳:中国人海外投资买房和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兴趣还是会持续走高,这是一个促进民间交流最重要的动力。
另外一方面,我觉得英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态度也比以前更加热络了一点,也有助于民间的交往。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