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雅恩(Grace Sun),资深影视策划人、互动传媒首席制片人。
《华闻周刊》:您认为媒体人在中英民间外交中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又该如何来扮演这种角色?
孙雅恩:2007年至2008年,我到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学习电视新闻的硕士课程。我当时为什么要去学这个专业呢?是因为当时正好赶上北京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有一些藏独分子会刻意地去阻挠火炬传递,我看到西方很多媒体的报道,其实都是不太客观、不太全面的,比较倾向于支持藏独分子。对于很多不明真相的英国民众来说,是一个不太正确的舆论导向。
所以我就想,民间交流很重要的部分是互相的沟通。沟通很重要,而沟通的方式也很重要。我去学这个新闻的硕士课程,就是想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做媒体的方式,来消除中英之间的误解,促进彼此的沟通,民间外交也需要这样一个好的方式。
很多中西方有争议的问题,比如涉及到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或人权问题时,西方的民众只能看BBC或者CNN的报道。
作为中国媒体人,应该去思考的是,如何用一种好的沟通的方式,去尽量地缩小或者纠正这种西方的偏见。
《华闻周刊》:您说到的“好的方式”具体应该是怎样的?
孙雅恩: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要去掌握西方民众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官方媒体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宣传”(Propaganda),而不是客观的报道,只是一个喉舌而已。我们在英国的华人民间媒体或者华人投资的民间媒体,应该去用一种更为客观的报道方式。我们在播报一条新闻的时候,可以把正反两方的目击证人的观点,以及第三方的态度都放进去,而不仅仅是挑选支持自己观点的声音。
此外,我们除了新闻报道,也可以用纪录片的方式,去呈现有趣的事。用这样的方式,西方的民众可能更感兴趣。
《华闻周刊》:您觉得民间媒体在推动民间外交方面有哪些优势?
孙雅恩:首先,作为民间的媒体,西方民众不会一开始就给它扣上“宣传”的帽子,更有可信度。另外,民间媒体不是一定要去支持某种观点,而可以只是去告诉西方的民众到底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它担任的是一个沟通桥梁的作用。
《华闻周刊》:您是否参与过一些中英民间外交的活动?能否分享一下您的心得?
孙雅恩:这样的活动有很多。2005年,我在凤凰卫视欧洲台工作期间,做了一个活动。帮助长沙市政府在伦敦做了一场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会。总共有400个人参加,30家媒体到场,当场签约达到20亿美金。
2009年,美国控制对华贸易。在G20召开期间,我参与组织了伦敦国会大厦广场G20首脑肖像展活动,这些画是北京桥艺术中心签约画家于成松用中国国画的手法来画的20国首脑的肖像。我们组织的这次画展,主要是反对美国控制对华贸易,画展是露天的,引来很多英国民众驻足观看,也吸引了主流西方媒体的采访。
我们通过这种民间的方式来表达观点,西方的民众就可以接受,而通过官方的方式直接抗议,他们就未必接受。
还有一个中英文化领域交流的例子。我当时组建了一个团队,请英国的“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做总顾问,还请到了英国房地产策划和设计的专家包柏德参与,组成了全世界最顶尖的创意指导小组,去给北京(宋庄)时尚创意产业园做定位规划和策划,把英国的一些经验带到中国,以便让这个产业园更为人性化,让创作者能够轻松而充满活动地去工作,同时提供完备的生活配套服务等。这些活动,对于促进中英两国不同层面的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