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冲: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凤凰博报总监,专栏作家,著有时政类畅销书《差距》《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
2013年4月14日,上海留日同学会作为后援参加了2013年中日友好成人式。在成人式上,来自中日两国200多名适龄学生一起共度了象征着中日友好未来的节日。(本报资料图片)
“民间外交”是对政府外交的一个补充,目的还是为了两国的友好。“民间外交”跟政府外交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民间外交的执行者具有更多的民间色彩,相比官方的外交来说,自由度也更大,可以涉及的话题更广泛,除了政治、经济还有文化、教育的交流,这些都是民间外交,都能拉近两国国民的情感。两国人民好感度的增加对于防止战争,减少误会和误判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民间外交都是很小的事情。有一次,一位英国的议员来中国访问,他同时也是一位老贵族,是个爵士,我们和他一起讨论,不经意间说起缅甸问题,然后就难免讲到历史问题。有朋友就指控英国当年侵略中国的罪行,还说麦克马洪线就是英国一手制造出来的。如果这是官方的交流场合,就会很尴尬。但由于是我们私下的、民间的交流,我们也是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当时那位英国老学士就十分郑重地给我们表示了道歉。之后整个交流氛围就好起来了,谈话就更深入了。
我觉得像这些国与国之间的民间交往过程,就像融化一块冰一样,将随着温度一点点的升高,把它融化。国民之间的关系,不是发两个文件、发两个公告就能改善的,而是要通过个体跟个体之间的接触,尤其是精英间的沟通,才会逐渐好起来的。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在英国的酒吧里,和英国人打台球聊天,我们一开始在聊球,后来就聊起中国了。他跟我说中国哪里不好,他怎么不喜欢中国,他说他之前有一次想来中国,后来因为某件事被赶回来了,所以他对中国的印象特别差。然后我就跟他说,可能当时中国政府做了一些事情让他不满意,但两国人民其实还是很好的,比如咱俩在这聊天聊得多好啊。然后他就笑着连忙说是,说中国人特别好。这样就把政府和民间分开了,并不是说政府就代表全体中国人。个人对中国政府的不满,并不能造成对整个国家和人民的不满和不信任。
所以说民间外交都是一些小事,如果能组织一个论坛,把民众聚齐起来讨论,再发布讨论内容,这就是把小事做成大事,扩大影响力的结果。
说到中日关系,中日之间的民间外交有特别悠久的历史。古代的就不用说了,就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中日之间是没有外交关系的,但是日本和台湾有外交关系。当时中国就在周恩来总理的牵头之下,对日本的民间做了大量的友好工作,最著名的有廖承志,对外交方面就做了很多的民间交流。虽然在60年代时,日本和中国大陆没有官方的外交关系,但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亲近感还是挺高的,就是因为中国的民间外交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作用。包括后来的田中角荣访华,1972年中日建交,这之前的铺垫都是很重要的。
中日之间的非官方沟通渠道有很多,即使在小泉纯一郎做首相的时期,中日关系特别紧张的时候,民间外交和党际交往都没有中断。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民主党的鸠山由纪夫上台后,中日关系的回暖。这次钓鱼岛风波,中日关系紧张。双方政府都迫于历史问题和国内民众的压力很难做出退让,出现了僵持的状况,这种状况我认为是战略上的僵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从现在看来不会那么快地缓和。但是双方之间的僵持不等于说中日之间就断了联系,双方在党际和局级干部间的交流在我看来也是有的。只不过碍于形势,这种活动不会太高调。
我记得今年三、四月份的时候,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去了趟日本,虽然是以对外友协的身份,但是官方背景还是很深的,背后还是会传递一些信息。任何时候这种交流都不会停掉的,特别是在这种紧张的时候,政府不方便出面,各说各话,民间会出面解决,我相信中日双方还是有这种默契的。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