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媒体优势为读者原创精品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黄卓坚专访
(本报记者 陈甲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新媒体”成为近些年传媒领域的热门词汇。很多传统纸媒纷纷推出自己的媒体网站、数字版电子报以及近两年使用火爆的微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推出了集合图、文和视音频于一体数字报纸,在中国国内新媒体发展方面起着表率的作用。 不过,由于新媒体的兴起,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消息的功能大大削弱了。今年4月份以来,《广州日报》对要闻版面进行了改版,就基于要为市民读者做一个整理信息工作的出发点。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黄卓坚认为,纸媒在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之下仍应保持乐观的态度。从广州日报的实践来看,传统媒体在国内外大事件的报道上仍具有一定优势。 黄卓坚表示:“每逢遇到大新闻,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虽然新媒体与电视会进行密集报道,但报纸的发行量不降反升,这便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在即将于9月底于伦敦举办的“2012中英媒体高峰论坛”上,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黄卓坚将与与会者们共同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发展的问题。在前往伦敦之前,《广州日报》副总编辑黄卓坚接受了《华闻周刊》的专访。 《华闻周刊》:您如何分析评价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黄卓坚: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对综合性日报而言,最深刻的变化是采编者与大部分读者都成为了网民,每天要完成从互联网语境到纸媒语境的切换。我们每天都要考虑除了网上的内容,我们还可以给读者些什么? 《华闻周刊》:新媒体尚处在发展成熟的阶段,您认为新媒体的优势和缺陷有哪些? 黄卓坚:我认为新媒体的优势在于时效、它24小时都可以即时播报新闻,如果说缺陷,目前感觉略为逊色的是权威性。 《华闻周刊》:新媒体是否将全面取代传统媒体,能否谈一谈您的观点? 黄卓坚:是否全面代替,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从广州日报的实践看,每逢遇到大事,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虽然有新媒体与电视的密集报道,报纸的发行量不降反升,由此提出一个问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否一定相克?有没有可能相生? 《华闻周刊》:传统媒体如何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转型发展? 黄卓坚:我有几个观点,第一,虽然互联网是无限的,但网民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个有限就是我们传统媒体的空间,我们可以把发布新闻部分改为新闻信息管理,即为读者提供一份经过筛选、提炼、概括和链接的新闻精品,保证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知的新闻。 第二,传统媒体的优势还在于权威性与原创,我们正在尽量把这个特性放大,以求与网络形成差异化竞争。第三,广州日报作为城市报纸,成立60年来,与广州市民、乃至珠三角众多城市的市民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我们每天都以贴近与无微不至的服务来赢得他们的阅读期待。 《华闻周刊》: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从哪些方面适应新的媒体环境,进行转型创新的? 黄卓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大力发展新媒体,致力于探索传媒发展的最优模式,以锐意创新的姿态勇往直前。如今,我们正形成纸质媒体、手机报、官方微博、大洋网、Ipad版几位一体的发稿系统。我们要求记者要成为全媒体的记者,而不仅仅是纸媒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