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那种感觉吗?遇到某件心仪之物,望眼欲穿,内心暗涌着强烈的需要感和占有欲。为了它,你不惜形象全无,冲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那股子劲儿,恨不得维纳斯也长出双臂,提上菜刀,谁要挡我“购物”,敢对我眼红的包包鞋鞋裙裙提前下手,必将其一刀拿下。此等气概,岂止是千里走单骑?古有夸父追日,今有女汉追潮,甭管是老公还是店家,一句话,挡我者死。
在互联网上输入“疯狂购物”这几个关键字,跳出来的是“疯狂购物症”、“疯狂购物背后的经济晴雨表”、“从疯狂购物看消费观”……既然已是“疯狂”,当然是“失去理智”,哪来那么多的客观分析?圣诞是最为堂而皇之的借口,更应该把“疯狂”进行到底,难怪我们将Shopping翻译成“血拼”。
说起在英国过圣诞的疯狂,莫过于12月26日Boxing Day的商家大打折。许多年前,英国圣诞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仆人们带着盒子从自己家里回到雇主家,雇主会在盒子里放一些硬币,表示对他们一年辛苦的犒赏。这有点类似台湾的“尾牙”,广东的“利是”。装着奖金的盒子“Box”由此而来,12月26日的“Boxing Day”也是这个意思。只是在近些年,它已经超越了“礼盒”这个“Box”的概念,成为了“重拳出击”的“Boxing”。通常这一天,女人们是要捏紧了拳头去“打仗的”。
当你从圣诞卖场中满载而归,拎满了战利品,十几个购物袋子摩擦得沙沙作响,步伐铿锵有力,这一切趾高气扬,仿佛高唱着一首凯旋曲。每个女人都熟悉这欠抽的感觉,而且不止一次。
我第一次经历伦敦圣诞感受“疯狂购物”是在2008年,说什么也要去12月26日Boxing Day感受一下当“人肉三明治”的滋味。去之前几天,我到留学生论坛上学习了“血拼经验”,直奔人气没有那么高的百货Harvey Nichols(那里不挤,货也全),那次抢购的激烈程度只能用“全程无尿点”来形容。原本“高大上”的名品女士手袋厅已经完全变了模样,每个玻璃柜上是营业员从箱子里“倒”出来的名品手袋,就像一堆没有人要的剩女一样,无精打采地歪在一旁,随便一翻,都是原价几百镑甚至上千镑的大名牌。在一堆看不出原本高贵的手袋中,我迅速发现了那一年很流行的巴黎世家的机车包Twiggy。
它不是我那么中意的款式(其实我想要一只city),也不是我爱的颜色(棕红色),但它确实划算,600镑的原价打折到了362镑。那时候我只是个留学生,手头并不宽裕,当时的英镑还得乘以15换算成人民币,真不是一笔小数目。我拿在手上,觉得有点鸡肋。可是我一抬头,看到周围一双双虎视眈眈的眼,不是看我,是看包。那是群狼看到母鸡的眼神,如果我一松手,该包立刻会被她们撕碎。
我把手攥得更紧了。再一低头看看手里的包,仿佛闻到了它意大利的皮质香;体会到了坐在男人的机车后一路飞驰,那包袋上的流苏飘起来拂在脸上。这顿意淫令我觉得这个包太完美了。于是,我拥有了第一只巴黎世家手袋。在之后的圣诞打折季,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我每次都必会和人分享的经典案例之一,这是我购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骄傲,带着血……
今年的圣诞我已经不再对手袋和Label那么“莫名崇拜”了。一个个圣诞如是过,一次次血拼记录着成长和变化,那些拼杀来的成果只能带给你三个星期的喜悦。运气好的战利品压了箱底,运气不好的早已“命运多舛”地进了回收站,只有那份疯狂的回忆历久弥新,记录着我最真切的青春冲动。
血拼这件事,就是因为带着“花钱”的罪恶感,反而让这种被刻意压制的欲望倾巢而出。加上圣诞这个不要脸皮的借口,血拼变成一场名正言顺的全民狂欢。圣诞节是一个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的罪恶之日,在一年的最后几天里,疯狂是对本性的致敬。你只需尽情地找一种方式实现“疯狂”,杀得尸横遍野,爽得逍遥法外……并拒绝治疗。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