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不平静的一年。从窃听门到英国骚乱,再到全英大罢工,英国社会发生的一切,可谓剧情跌宕、步步惊心。在这一年里,英国华人也经历了王子大婚、伦敦奥运倒计时、纪念辛亥百年以及《非诚勿扰》走入英国等令人喜悦的事件。
从看热闹到看门道,华人既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在“围观”着发生在英国的一切,又同时置身其间,是这一切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一年中,还有一系列发生在华人群体中的事件启发了人们的思考,让众多潜在的话题浮出水面,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一些事件更反映了华人文化与西方规则的冲突与碰撞,事件带给人们的启迪令人获益良多。
《华闻周刊》本期特别推出“2011年终盘点”专题,回顾过去一年中与英国华人密切相关的十大焦点事件。
事件一:剑桥选举风波引反思
一个剑桥大学学生社团的换届选举,引发了当事各方的“口水战”。经过媒体的报道,剑桥校园选举风波”更是将事件的主角推到了风口浪尖。该事件在英国和中国舆论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关于英国的华人社团如何在西方规则下运作的话题,也成为人们争相议论的热点。该事件由此入选《华闻周刊》评出的“2011年英国华人十大焦点事件”。
11月24日,在中国影响力巨大的《南方周末》发表了题为《剑桥学联选举风波》的文章。《南周》的报道立即被国内外各大网站转载,迅速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其实早在2011年7月20日,某海外人气论坛的多个版块上就已出现了一条帖子,指称剑桥学联主席常非凡为“伪主席”,质疑其换届连任的合法性。帖子内容称,常非凡为了获得连任,违背学联章程,未行选举即“强行内部表态”,随后便宣布自己已经连任。
这个“内部表态”所指的,是7月11日剑桥学联工作总结大会。正是对这次会议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导致后来的一系列风波。据常非凡一方的说法,11日的会议是工作总结大会,会上同时推举了下届主席候选人,而唯一候选人就是常非凡。但常非凡的说法遭到了部分学联执委的质疑。而拥护和反对换届选举的双方,也对当天会议的情况,有着不同的复述。
剑桥学联内部的争议继续扩大升级,并引起了剑桥大学校方的注意和介入。反对常非凡连任的一方在7月11日之后,拿着制定于2008年的剑桥中国学联章程去找校方投诉,结果被校方看到这份章程和学校备案的那一份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发现学联的章程自1992年之后更新过多次,但都没有报给学校,有“章程混乱”的问题。
8月26日,当时担任剑桥大学校监的Jane Spencer先生和剑桥中国学联指导老师袁博平老师发表了一份联名公开信,要求学联尽快确定章程及换届选举的程序等事宜,并设定最后期限为2011年10月1日,如果逾期无法提交章程将注销中国学联。
10月6日,Oren Sherman发出了名为《注销剑桥中国学联立即生效》的正式邮件,标志着剑桥中国学联正式被校方注销。
在剑桥中国学联被校方注销后,11月3日,校监Oren Sherman紧急召集学联争议双方代表常非凡和陈奇开会,将重开公开竞选作为中国学联在剑桥大学重新注册的条件,双方最终接受此条件,并最终确定公开竞选在12月2日举行。
在《华闻周刊》的专题报道刊发后,“剑桥选举风波”有了最新进展。在12月2日重开的剑桥学联主席选举中,反对常非凡一方的陈鲁滨以171票当选主席,争议多时的剑桥选举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虽然12月2日重开的选举举行后,事件已告一段落。但这次风波却引发了人们对于相关制度和程序的反思,从各方的表述来看,基本可以认定,剑桥中国学联被学校注销是因为其“章程混乱”(Constitutional Muddle)的。
一位在英从事多年学联工作的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学联选举看重选出来的人是不是有这个能力、资源和责任心来做实事,为留学生服好务,看重是不是能选出适合社团发展的人。”
但从剑桥大学选举的风波来看,西方校园的规则对于章程、制度和程序等“形式”方面的问题是极为重视的,而不仅仅是看最后的结果和成绩。当华侨华人或留学生的社团组织遭遇西方规则时,如何适应与应对?成为引人深思的问题。
事件二:移民签证控制来势凶猛
由保守党主导的英国联合政府从执政开始以来,对移民政策的控制来势凶猛:在关闭了Tier1 General高技术移民路径、对留学生毕业找工作签证(PSW)“痛下杀手”以及拿“工签转永居”政策“开刀”之后,英国政府不断推出咨询案,考虑下一步的移民收紧政策。
2011年是英国联合政府按照政纲大幅收紧移民政策的一年,从学生签证、到技术移民工作类签证进而扩展到家属移民,英国联合政府希望在5年任期内将非欧盟移民从每年数十万人减少到每年数万人。
就移民政策走势来看,英国政府一边提高非欧盟移民从海外来英的门槛,一边封堵已在英国工作的外来移民转为“永久居留”的路径,英国移民政策正呈现出“内外夹攻”的趋势。
对留英学生影响最大的是非欧盟留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期间的签证(PSW)将于2012年4月正式取消。尽管在英国受认可的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或更高学位的毕业生可以在英国转换成Tier 2的工作签证,但英国工作签证的短缺职业名单在2011年内被两次大幅缩减。
在英国政府宣布取消PSW签证政策不久,又推出新的移民方案:Tier 2工作类签证被划归为“短期签证”,其持有者将不能在五年后获转永久居留。在Tier 2类别下,只有少数年收入在15万英镑以上的、对英国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士才能获得永久居留申请权。
如果“5年工签换永居”政策最终被取消,那么“投资移民”(Tier 1 Investor)和“企业家移民”(Tier 1 Entrepreneur)将极有可能成为许多华人达成移民英国愿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尽管新的投资移民政策呈现出欢迎外来投资人士的趋向。例如Tier1投资移民,如果投资超过1千万英镑,两年可申请永居;投资5百万至1千万,3年可申请永居;投资1百万至5百万,5年可申请永居。但是,英国保守党政府一贯对移民不友好的政策和态度,让华人移民对未来在英国的发展计划缺乏信心。
2012年备受华人关注的是,英国政府如何应对PSW取消后众多雇主可能面临的劳工短缺?如何进一步调整技术移民政策,以及下一步如何调整技术移民政策,“十年永居”和“十四年永居”政策等。
事件三:英华人纪念辛亥百年
作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乃至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百年来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其意义和影响向来受到广泛重视。进入2011年,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到来之际,作为孙中山先生当年革命信念萌芽的重要地点英国,各方华人华侨以高涨的热情进行了纪念。
辛亥革命100周年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6月16日至19日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举行的“辛亥路•情两岸”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电影周上,在英各界华人观看的影片无不是纪念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和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崛起与复兴的奋斗精神,唤起在英的两岸同胞自强不息、荣辱与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愿景的共同心声,向国际社会展示两岸中华儿女的精神面貌。
英国虽然不是辛亥革命的主战场,但却同这场影响中国历史的革命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3月11日,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86周年暨辛亥革命100周年,全英各华人商会、侨界社团及学生代表纷纷到场,共同缅怀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仪式上致辞表示,孙中山先生与英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中英各界代表举行纪念活动,对两岸共同弘扬中山思想,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在英华人还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追思。2011年5月10日,中国驻英国使馆隆重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
旅英新老侨团、台胞企业和社团、中资企业和留学生代表、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负责人以及孙中山先生老师康黎德的后人等近百人出席。与会华侨华人、留学生及中资机构代表踊跃发言,缅怀孙中山先生及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
6月30日,一场名为“聚华人之丹青,铭中西之和弦”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英艺术大赛征稿启动仪式在伦敦唐人街举行。这次活动是由全英华人华侨中国统一促进会、英国诗书画协会、英国查宁阁图书馆等9个文学艺术团体和网站联合发起,旨在以展示与弘扬孙中山的民族精神,缅怀辛亥革命为主题,从中国国内和英国的书画艺术家及爱好者当中征集作品,进行书画艺术的传播。
由中国驻英大使馆主办,新华社伦敦分社和全英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协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图片展”于10月19日在伦敦开幕,来自中英各界近200名来宾出席了开幕式。
此外,英国华人学界也积极参加到纪念活动中来,英国华人华侨、专家学者和留学生代表9月6日齐聚剑桥大学,举行“首届两岸三地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学术论坛”,共同回顾探讨了辛亥革命的深远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并表示要将辛亥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各英国华人社团也都在今年组织了很多纪念辛亥百年的活动。《华闻周刊》也专门开设了专栏为各侨团刊登相关稿件。
事件四:《非诚勿扰》走进英国
中国内地收视最高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在2011年将触角伸向了海外,在结束了澳洲专场和美国专场的录制之后。
《非诚勿扰》节目来到了欧洲,英国成为欧洲的第一站。《华闻周刊》作为《非诚勿扰》英国专场的独家承办方协助江苏卫视圆满完成了英国专场的活动。
这次的合作不仅对于《华闻周刊》,对于整个英国的华文媒体也是第一次同中国内地电视交友节目进行合作。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李辉参赞在《华闻周刊》周年庆典暨《非诚勿扰》粉丝见面会活动现场表示:“《华闻周刊》作为媒体,不光是为大家提供资讯和信息服务,此次《非诚勿扰》活动更是把中国国内的品牌推广到了英国。也得到了英国华人的积极响应。”
另外,《非诚勿扰》突破传统相亲节目的地域限制,充分证明了恋爱婚姻无国界,这一点在非诚勿扰海外专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英国华人第一次在英国本地近距离地参加到中国内地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当中。
9月至11月的两个月间,《非诚勿扰》英国专场共招募男、女嘉宾超过2000人。报名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除了通过新浪微博和《华闻周刊》网站上的报名专页,还分别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伦敦举行的四次现场报名活动。英国专场报名首周就吸引了多达五百多人报名。
11月16日,《非诚勿扰》节目组的编导们来到英国,进行最后的嘉宾甄选和和前期的拍摄工作。中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孟非也来到了英国,在18日的《华闻周刊》周年庆典暨《非诚勿扰》粉丝见面会的活动中与英国的嘉宾、粉丝见面。
迄今为止,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男女嘉宾已遍布五大洲,来自不同国度的单身男女都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展现了各自的择偶观、婚恋观。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英伦网的报道:“英国当地的单身人士反响热烈,并且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单身女性多于男性,这和调查显示的在伦敦当地单身女生比单身的男生多的现象吻合,优质的适婚剩女纷纷表示想在《非诚勿扰》节目上寻求真爱。”
11月底,江苏卫视 《非诚勿扰》英国专场结束报名,《非诚勿扰》节目组的编导们最后选定了男嘉宾18名,女嘉宾20名并于12月25日和26日两天进行录制工作。英国专场节目拟在农历春节前后播出。
不仅有很多海外华人积极参与《非诚勿扰》节目,还有很多外国人也纷纷参与该节目的录制。《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表示:“相亲是一个世界性话题,并且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单身人士很多,中国文化兼容并包,节目是提供单身男女邂逅的舞台,爱情不受国别限制,况且跨国婚姻也很容易被国人理解。
事件五:中国大熊猫抵英掀关注热潮
12月4日,英国苏格兰首府爱丁堡迎来了从中国远道而来的“贵宾”——大熊猫“阳光”和“甜甜”。经过中英两国高层长达五年的政治和外交协商,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和爱丁堡动物园的共同努力下,英国公众终于在等待了17年之久后,再次有机会不出国门观赏大熊猫的可爱。
中国大熊猫受到英国媒体和英国民众的热情关注,也成为2011的英中关系的重大事件之一。《华闻周刊》从中国大熊猫抵达爱丁堡,在英国掀起的“熊猫热”以及背后商机的角度进行了专题报道。
爱丁堡动物园方面保守地估计,由于“阳光”和“甜甜”的落户,接下来一年的游客将增长35%,而未来十年至少将增长150到200万游客。仅门票收入一项,希望能为动物园增加约2000万英镑的收入。如果“阳光”和“甜甜”能够顺利繁育熊猫宝宝的话,游客的增长和收入将更加可观。
据《华闻周刊》从爱丁堡动物园了解到的情况,为了欢迎两只大熊猫,爱丁堡动物园网站首页几乎全部变为相关内容。专门开设了熊猫礼物专页,和其它所有礼物并列。爱丁堡动物园目前已经采购引进了19类价格从1英镑到45英镑不等的和熊猫相关的礼品,更多的礼品正在设计开发中。
同时,爱丁堡动物园还设计了针对熊猫的象征性的“领养”证书会员。“领养熊猫”的会员包括四个等级的证书,其中“铜”级会员年费40英镑、“银”级会员80英镑、“金”会员175英镑,以及“白金”会员500英镑。动物园根据会员级别不同,赋予会员不同的权益。另外,爱丁堡动物园目前正在诚征企业赞助商,合作开发围绕大熊猫主题的科研、教育、商业产品。
据估计,如果“阳光”和“甜甜”在爱丁堡动物园生育熊猫宝宝,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中国远道而来的两只大熊猫已经为雪季阴霾的爱丁堡带来了一屡“阳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为中英民众带来“甜甜”的惊喜。
此外,据《华闻周刊》记者了解,近年来,大熊猫的形象频繁在英国的电视、平面媒体上亮相,其可爱的外形,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各种商品也开始走入英国的大小商店,深受追捧。随着“熊猫热”的不断升温,熊猫商品的销售也迎来了新的热潮。除了旅游业和零售业,其他的商家也各出奇招,大打“熊猫牌”吸引人气,发掘商机。
显然,中国大熊猫抵英已成为过去一年中,英中外交、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一件大事。
事件六:华人积极应对英国骚乱
发端于伦敦北部托特纳姆区的暴力骚乱事件,自8月6日后不断扩大,从伦敦蔓延到了伯明翰、曼彻斯特、利兹、利物浦、诺丁汉及布里斯托等多个英格兰城市。
本次事件缘起于8月4日晚,名为马克·杜根的黑人男子在出租车里被警车拦截,杜根中枪死亡。警方指杜根曾向警方开枪,并致一名警员受伤。然而,有目击者称,达根并未开枪,而是被警方按在地上射杀。8月6日下午5时后,达根所居住的社区北伦敦托特纳姆约500人集结,要求“寻求正义”,示威人群随后与警察发生冲突,并演变成暴力骚乱,之后逐渐从伦敦蔓延至全英格兰。
这场英格兰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暴乱,对居英华商的生意和华人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华人如何评议此次骚乱事件?《华闻周刊》第37期专题报道进行了全面调查。
暴乱对于中国城餐馆白天的生意未形成太大影响,但是晚间生意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英国骚乱期间,伦敦南部克罗伊顿(Croydon)是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荣业行伦敦克罗伊顿商业中心经理向《华闻周刊》介绍,尽管该商业中心距离骚乱中被纵火焚烧的Reeves家居商店仅有10分钟的步行距离,但该中心的业务并未受影响,业务一切正常。
而位于伦敦西三区的Ealing,本是治安环境较好的传统“富人区”,但在这次的暴乱中,却遭遇了直接的打砸破坏,且暴徒中不仅有黑人,还有当地白人青年。受访华人称,Ealing地区和伦敦很多地区一样,近年来治安不断恶化、居民素质下降,并直指原因来自英国的教育体制、福利体制和相关法规。
《华闻周刊》记者了解到,在曼彻斯特的骚乱中,位于曼城市中心的唐人街并未受太大影响。位于伯明翰的大型餐饮集团中华阁大酒楼负责人在接受《华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骚乱事件并未影响该酒楼的正常营业,但由于骚乱严重的一两天的晚间,由于部分路段被警方封锁客人出行不方便而造成客流量的减少,但白天并没有受任何影响。面对骚乱,英国各华人社团和组织也积极行动应对危机。
对于这次骚乱事件,一些受访华人也从文化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