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闻周刊记者:陈甲妮)
(英国著名的海景画家威廉·丹尼尔1790年创作的作品“A view of European factories at Canton”在大英国家海事博物馆展出)
当听说“关于文物修复与保护的研讨会”这一组词时,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 “很专业、特别枯燥”。但参与到上周五在大英国家海事博物馆里召开的以“中国与亚洲各国传统手工造纸和纸类文化遗产历史研究与保护”为主题的文化遗产与保护的学术交流活动之后,不少人对于文物修复和保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从中学到了不少关于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和历史以及那些并不为人所熟知的趣闻。
此次研讨会的主办方负责人湛旭华介绍说:“有关文物保护尤其是中国文物保护的研讨会在英国乃至欧洲此前几乎是没有的。”在欧洲,虽然有众多世界闻名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但是在文物保护方面也并不是做得那么完善。
“2006年初,在剑桥菲兹威廉博物馆保存的3只名贵中国清代花瓶就曾被一名参观者不小心打碎了。”湛旭华向记者讲述。生产于17世纪晚期或18世纪早期,也就是中国康熙年间的一套5只的花瓶,每只高1米左右、重大约45公斤,距今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了。曾经价值10万英镑一只的花瓶,在破碎修复之后,只有其价值的1/4了。
当年,一位名为尼克·弗林的参观者在博物馆内被自己的鞋带绊了一个跟头,他从楼梯上滚下时,沉重的身体竟然砸在了摆放在楼梯转弯处窗台上的3只花瓶中间,其中两只当场被打得粉碎,另一只破损严重。当然事后,尼克·弗林向博物馆进行了正式道歉,并以一名艺术爱好者的身份,呼吁博物馆加强对文物和展品的保护措施,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事件。
这个特例虽然并不能代表博物馆对文物保护不够重视,但是由于中、欧之间的文化差异、历史发展也都有过文物藏品没有被保护得很好的例子。
“天津博物馆收藏过一些来自西方的藏品,但由于中国与欧洲在书籍的装订方法上有着软装和硬装的不同,所以藏品展出时的摆放也存在着不同。例如,中国古代采用的软装法在展出和收藏时需要平躺摆放;而欧洲的藏品则应该竖直摆放。1920年后在英国展出的《永乐大典》,也是由于博物馆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在修复时用西方传统书籍的装订形式重新装订了 《永乐大典》,直接将中国古代的书籍留白部分(天头和地角)裁掉了。这也都大大地破坏了原有的珍贵藏品的价值。”湛旭华说。
《女史箴图》长卷,顾恺之的作品,现剩唐(8世纪)绢临本藏于大英博物馆,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抢劫到英国。《女史箴图》于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被一名不知情的印度英兵(一说是英军大尉基勇松)为了玉画扣从某贵妇廉价买下,1903年仅以二十五英镑卖给大英博物馆。前两段已经流失。大英博物馆曾经请日本专家进行修复,但日本人不精通中国画的修复技术,修复后画卷无法再卷上,只能摊平展览。目前,大英博物馆已聘请到华裔修复专家进行中国画的修复和研究工作。
从去年开始湛旭华开始与各大博物馆合作,并举办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会。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东方的文化、历史和珍贵文物。本次研讨会吸引了包括邀请了来自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美国历史文物与艺术品修复中心等机构的文物修复师、历史研究员、专家和爱好者在内的近100人参与。
该研讨会也是大英国家海事博物馆“大不列颠海事历史论坛”的其中一个活动,为庆祝新展馆与“贸易商:东印度公司与亚洲”展览(Trader: East Indian Company and Asia)的开幕,展览时间从2011年10月4日至2012年3月20日。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