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闻周刊记者:薛章)
在伦敦商务孔子学院的学员名单上,不乏重量级人物。
“汇丰集团主席、太古集团执行董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LSE经济系主任等都在这里学习汉语。他们的参与,是对汉语教学的最大支持,他们也是我们最好的顾问。”伦敦商务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黄国营教授向《华闻周刊》记者表示。
自2006年,伦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以来,学员迅速增长,现在已有300名学生,其中包括英国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政界要人、学者和LSE的在读学生。
想要拓展中国业务、和中国人做生意的西方企业家纷纷学习“商务汉语”,在商界掀起的汉语热潮已经席卷全英。
在接受《华闻周刊》记者采访时,黄国营院长谈起了英国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中掀起的“商务汉语”热潮,以及这股热潮背后的种种深层问题。
没有“统一”教材
“英国企业的高管们都是‘大忙人’,他们希望在这里学到的东西,能直接与其商务活动相关。你很难提供一个统一的教材,因为任何的教材在编印完毕之后,对他们而言,可能都已经成了过时的东西。”黄国营院长向记者表示。
因为商务汉语和商务文化教学本身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伦敦商务孔子学院在面对不同的企业高管时,会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实行高度柔性教学,可算是“量身定做”。
LSE教授Athar Hussain的普通话已经讲得“非常棒”了,他的教材是其最感兴趣的中国《十二五规划》。汇丰集团主席葛霖的教材,是关于中国金融改革的材料。而太古集团执行董事邓莲如的教材,则涉及到中国物流行业。黄院长介绍说:“根据他们的兴趣点和想了解的中国的哪个方面,我们的教材、教学方案和师资安排会进行调配。”
大部分教材都是他和学院的老师每天根据最新的时政编写,随时更新,需要快速的反应力。
“美国副总统拜登刚到北京吃完面,我们以这个故事改写的课文几天后就编出来了,还有配套的词汇表、语法说明和练习讨论等语言教学的完整内容。”他说。
而这些鲜活的材料,不仅生动有意思,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更能让具有商业敏感性的英国企业高管获得灵感。英国王子大婚,中国商人忙着生产小商品赚大钱偷着乐的的故事,就被很多汉语老师采用。
道与术:能讲多深?
对这些企业高管而言,仅仅“会讲汉语”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借学习汉语的机会,深入了解中国商务文化,触及真实中国社会的各种“规则”。
但教学者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对语言教学之外的商务文化进行扩展,既让他们在“技术”的层面掌握这项语言工具,更从“道”的层面了解中国的深层规则?这些问题却值得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以“商务汉语”教学为核心,融合“商务文化”进行教学,这是目前伦敦商务孔子学院的一个思路。
但黄院长坦言,“商务文化”的外延非常广泛,尤其是中国的商务文化极为丰富复杂,“能讲到何种程度”往往是困扰教学者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商务文化,涉及到商道、商术、商帮、商品、谈判、信仰以及法制规则等等,我们会进行探讨,但却难以‘包打天下’。”黄院长说。
现在商务汉语教学的现状是,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语言学习上,会进行一些更深入的延伸,例如会触及一些“中国商道”的问题。但到达一定程度后,却只能“点到为止”。
“中国的商道,如果要展开讲,甚至可能会触及到哲学问题。而商术、商帮,中国不同地区的情况也不同,我们不可能为他们完全展开。”他说。
对于教学中的“点到为止”问题,黄院长说,有一个类似“售后服务”的机制在弥补。例如曾在伦敦孔子学院学习的一个英国企业家在中国深圳开办了工厂。虽然他的汉语已经很不错了,但中国农历春节之前,他却遇到了该如何用汉语对员工发表“新年致辞”的问题,只能紧急求助伦敦商务孔子学院。
“在中国他们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很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这本身也是一个教学的延伸。”黄院长说。
伦敦商务孔子学院部分教职员工合影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