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发展论坛”的“中国公司海外战略”分论坛上,中国华为集团欧洲无线产品管理部高级经理周跃峰,被同台的几位欧洲嘉宾推崇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新面孔:正当而立之年、英语流利、思维敏捷、有着西方名校博士学位和国际知名企业工作经验。在该分论坛开始之前,《华闻周刊》针对华为海外拓展的经验专访了周跃峰。
(本报记者:范慧勇)
《华闻周刊》:请问华为在海外投资遇到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周跃峰:首当其冲的是文化差异。比如在与客户谈判的过程中,西方企业文化注重开放式的讨论和平衡的理念,客户尽可以提出要求,而供应商也可以谈自己的想法,几番交流之后供应商才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做决定。但在东方企业文化中,企业更多的是聆听客户提出的某些要求,直接对客户说“是”的速度和几率更高。
其次是市场壁垒。西欧市场的投资环境非常开放包容,法律法规严格成熟但对各种背景的企业公平一致。相比起来,日本和北美的市场障碍较多,政治因素干扰较重。尤其是电信通讯行业,外来企业的投资非常难做。
《华闻周刊》:那么华为是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或挑战的呢?
周跃峰:首先,我们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实现人才本地化。从目前华为欧洲无线业务来讲,本地化人才比重接近70%。我们希望人才本地化能够更高些,从而和本地客户零障碍沟通。
其次是技术研发的本地化。由于华为是科技型公司,如何建立一个熟知本地客户需求的研发和服务团队,决定着业务的成败。还有就是如何和客户建立互信互利的信任关系。西方市场非常讲企业诚信。在市场竞争的关键时刻,诚信抵万金。
《华闻周刊》:我们知道您在NEC和富士通两家日本企业工作过,请问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有哪些方面能够向日本企业学习的?
周跃峰:日本企业在欧洲的本地化程度非常高,很多高级经理人是当地的,这点需要我们华为学习;但在客户多元化和内部管理扁平化方面,中国企业做的更好一些。由于日本企业日本企业历史更久,更成熟,但日本企业内部结构更层级化,而华为的结构则更扁平,给年轻人的机会更多。另外,日本电信设备供应商更聚焦本土市场,分别集中为日本国内两大电信运营商服务,也更注重本土的技术标准。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更注重国际市场,采用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华闻周刊》: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企业是靠低廉的价格取胜的,华为在海外市场是这样的吗?
周跃峰:华为取胜靠的是技术创新,不是价格优势。以无线通讯业务为例,如果沃达丰或者O2采购一批设备,其基站的建设成本只占运营商整体运营成本的很小一部分,而后续的服务成本更高。如果设备是100英镑,后期服务可能是数千镑。因此,运营商客户更在乎的是技术的可靠性,而不是价格。
创新才是华为在欧洲立足并取胜的原因。比如,华为是所有在欧洲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中拥有“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GPP2)知识产权专利最多的公司。目前华为的无线业务已经占有西欧市场的30%,仅次于份额近40%的爱立信,应该说技术创新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