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管理系任教的秦菲,持有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的管理学博士学位,曾深入对比研究过中国、印度、意大利以及英国的跨国投资创业和全球价值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011年度中国发展论坛期间,《华闻周刊》专访了秦菲博士。针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疑难点和解决方案,秦菲有其独特的视角。
(本报记者:范慧勇)
《华闻周刊》:您曾经研究过中、印、意、英四国跨国实业和价值链状况,请问中国在印度、意大利和英国的投资并购业务各有什么特点?
秦菲:是的,中国企业在这三个国家的投资项目各有差异,或规模差异、或路径不同。在印度主要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属于规模型的海外投资项目;在意大利,集中了许多中小规模的纺织、时装或箱包等中国投资项目,和温州联系非常紧密;而中国企业在英国则更加多元化,从大型国企到中小民营企业、从实业制造到创意创新企业应有尽有。
《华闻周刊》:您觉得这些国家各有哪些方面的投资优势或障碍?
秦菲:像上面提到的,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非常多元化,是英国相对优势的最好证明。相对于世界其它国家,英国的投资“着陆”风险要低很多。一方面市场自由开放,企业拓展市场和技术创新的空间极大;另一方面,英国法制健全公正,让外来投资企业有安全感。
至于中国海外投资的障碍,最主要还是来自于文化差异。因为这种差异会造成企业并购整合期间的水土不服,因而需要特别对待。
《华闻周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秦菲:本地化是一个笼统的解决方法,如何本地化才是关键。由于近年来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其中很大一部分留在了海外,并积累了一定的海外工作经验。我认为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利用好这部分人力资源,将会加快投资本地化的进程。这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一大利好。
《华闻周刊》:您曾经在世界劳工组织做过研究工作,请问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如何处理劳资方面的难题?
秦菲:是的,劳工法规是企业海外扩张必须面对的事项之一。对于中国企业在英国而言,必须特别留意劳工方面的合同条文和劳工福利成本。另外如何和行业内的工会组织处理好关系也是并购成功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