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察评论 / 开卷语201期 | 家·春节·异乡人

开卷语201期 | 家·春节·异乡人




华闻 · 开卷语


○ 文 林卉卉

○ 插画 Beibei Nie


岁末年初,最是想家的时候。

朋友圈又开始闹腾起来,约饭、约唱、约聊纷纷走起,这边厢晒工资,那边厢晒饭局,各种红包到处飞,抢得不亦乐乎。微信铃声响起,老妈发来微信:“今年过年,回来吗?”“不回。”我匆匆回复。

每年的大年三十,对我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一边上着班,一边在电脑里开一个小小的窗口,放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直播,时不时瞥上一眼。等到忙得差不多的时候,赶紧给家里打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家人已早早睡下,抬头看看钟才发现:哦,已经是英国时间下午五点多了。掐指一算,这已经是第五年没回家过春节,正好够画一个“正”字。

在英国,有一群和我一样在外打拼的年轻华人。与我不同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年幼时就离开了亲人与家园,他们的性格塑造和价值观成型都是在远离故土的异乡完成的,这使得他们成年后不仅在空间的意义上成为了“异乡人”,更在文化归属、身份认同的层面成为了难寻“家园”与“来处”的“异乡人”。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孤独不是多年无法在家里过年,而是不知何处才算是自己真正的“家园”。

我们采访的这些“异乡人”都有一些共同点:出来留学时还未成年,正是对前途和未来一片迷茫的时候,就被推向了一个未知的国度;在那个人民币和英镑汇率在15:1的年代,家里条件自然都不差,但成长中突然切换了生活轨道,让他们有些格格不入。当过一阵子“哑巴学生”,甚至在寄宿学校被人欺负,见到华人就使劲抱团取暖;到了大学时,忽然觉得天地宽阔无人管,折腾过,也疯狂过,打过工,也闯过祸,快到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也有人为了证明自己,始终憋着一股劲儿,一直力争上游;到找工作时,为了留下,他们奋力一搏,背水一战,跳得比别人更高,也自然够得着胜利的果实。现在的他们,虽然不能说是功成名就,但早已在各自的领域中干得风声水起,在英国扎下了根。

回望那段留学的青葱岁月,我们想听听他们的心里话。有着不同人生轨迹的他们,是不是都有着相似的海外留学经历?这些经历对他们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印记?如果没有出国,他们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每到春节,他们会不会想家?

“独立”是我在故事里读到最多的词。青春期分泌出的肾上腺素与悲欢离合相互交织着,放肆地发泄着喜怒哀乐。曲折和不平相伴,困顿和迷惘相随。他们跌跌撞撞地前进,被命运推着,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里不断地做出选择。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得学会一夜长大。

另一个词就是“孤独”。即使有的人嘴上不说,但你能感受到他们内心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故事主人公之一的李俊宽说的一件事,让我印象极深。他说在外国生活的十几年,最常做的事似乎就是送机。“刚开始是送学生时代的朋友毕业后回国,接着是一群职场上的朋友,再接着,换另一批人,一直不停地送。”朋友圈不断地换人,而留下来的始终还是自己。“没有人可以一直陪伴在身边,都是我在送机,十几年来送机十几次,我打死都不想再去机场了。”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Frank更是直言:“交朋友,太浪费感情了。”

留下来的人都有颗坚强的心脏。他们似乎都很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似乎习惯了用疯狂工作来麻痹自己。那是他们为了“生存”必须学会的“技能”,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本能地保护自己。

这些十几岁就出国留学的孩子,生命中有一半甚至超过一半时间在都是在英国度过。十几年客居异乡,是否入英籍已经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那和个人选择有关,和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归属无关。我们只是问:你对英国是什么感觉?很少有人用“家”来形容,有人说“既熟悉又陌生”,有人说“人在哪,家就在哪”。在他们心里,到底哪里才是他们的家?又或者,他们根本没有家的概念?只要离开家乡,就只是“异乡人”,只不过从一个异乡漂泊到另一个异乡而已。就像随风飘散的蒲公英一样,落在哪,就在哪生根。 ■



华闻 · 专题


·家不应该只是一个叫做“家”的地方(文 余毅菁)

中文说得不利索的王磊,在11岁时就随改嫁的母亲来到英国。从小就很独立的他,把工作当做自己最大的娱乐。他说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但他觉得家不应该只是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离家一万公里,一个人长大 (文 林乃绢)

和家人隔着近1万公里的距离,李俊宽在英国一待就17年。来自台湾的他,是名副其实“一个人长大”的小留学生。但如果让他重新选择,虽然还是会抱怨,但是他从没有后悔过。


·在英国,中提琴是我的家人 (文 汤子瑶) 

为了学习音乐,Connie不惜冒着与父亲断绝关系的风险来到英国。在这里,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简单的相处让Connie终于放开自己,也越来越有自信。


·通关打怪兽的路上不能停  (文 林卉卉)

两年前,赵奕捷辞掉了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安稳工作,在另一所公司的帮助下,他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打拼征程。用他的话说,叫“通关打怪兽”,每天都是不一样的挑战,每天都得满血复活。


·Marissa:在他乡学会抱团取暖 (文 夏颖)

Marissa很喜欢交朋友,在新加坡、在英国,她身边总有一大帮来自五湖四海的好友知己,每逢节假日,Marissa不是去欧洲各国旅游,就是和朋友们聚在一起。


·李洋:十年英国生活的舍与得 (文 徐璐漪)

李洋的经历有点像“教科书”,留学、当学霸、拿全奖升硕士到毕业找到工作,仿佛每一步都是提前安排好的。他很少提及自己感情方面,但是在女友毕业面临选择时,李洋选择了放弃。在李洋看来,这些都是为了目标,不得不舍弃的东西,“本来世间的万物就是有舍才有得。”


·一个海不归的孤独与归属感  (文 肖雨)

由于长久地与父母分开,以及不停切换居住地,家庭的存在感对Frank而言亦相当薄弱:“我不觉得哪个地方是我家。我承认这是我现在最大的问题之一。这其实也是为什么我很少回家。”


·陈晓雯:少小离家,老大难归 (文 李晓枫)

陈晓雯觉得她已经融入了英国的生活,但如果她不与人交谈,本地人看到她的黄皮肤就会自动认为她是个外来人。尽管妈妈一直盼着她早点回香港工作、结婚生子,但陈晓雯自己知道,即便回去了,她也会不开心,不自在。


订阅第201期《华闻周刊》精装杂志(2016年2月)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