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闻 · 开卷语
用嬉笑与生活搏斗
○ 文 赵雨潇
“王大锤出第三季了!”
一周之前,我的大学好友微信群里发来了这样一条消息。沉寂了很久的群一时间炸了锅,这帮损友丝毫不顾忌时差八小时之外还在上班的我,一条接一条发起了语音,“万万没想到”、“啦啦啦啦啦”此起彼伏。
如果你问我王大锤是谁?“万万没想到”是什么?那么我猜,你的生日在1990年1月1日之前。
读过《华闻周刊》本期专题中的文章《生活是出喜剧》后,你就会了解,原来王大锤是万合天宜出品的网络短剧《万万没想到》的主人公。《万万没想到》讲述的是一系列设定场景中,王大锤无论做什么都几乎注定失败的搞笑故事。大锤呆、贱、敏感、蠢萌、100%纯屌丝、永远追不到女神、常常自作聪明又往往被现实击败。
我读大学那会儿,大锤突然就火了,火到什么地步呢?火到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周围人的共鸣点突然特别的一致,当我说出“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这句大锤名言时,马上就有人接下一句 ——“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我们开始叫漂亮姑娘们女神,自谦的少年们开始心怀鬼胎一脸谦虚地自称自己为“屌丝”,学生们分为“学霸”、“学渣”和“学酥”。曾经隔壁班有位男生见了我就称我为女神,我佯装谦虚,内心暗喜,直到后来发现他管所有长头发中分发型的姑娘都叫女神。我懊恼地对闺蜜说,这人真是,啊,真是没节操。
与王大锤一起走红的,还有无数个“不正经”。万合天宜乘胜追击又出品了一系列类似短剧《报告老板》;手机App“节操精选”靠着每日更新“无节操”的搞笑内容吸引了上千万用户;网络节目《奇葩说》在捧红了马薇薇、范湉湉等人的同时,单期吸引了两千万的网络点击量;以“无节操”噱头作为营销方式的外卖“叫了个鸡”也赚足了眼球。它们志得意满,从一开始就以90后新解构文化的姿态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议论。
从以上例子中不难看出,不同于60后、70后的忧国忧民姿态与80后的闷骚风格,90后的文化,是嬉笑、恶搞、散漫与戏谑的,它在表达形式上解构了主流文化里的严肃成分与既有的价值体系,但在这嬉笑、戏谑与散漫的背后,却有着它自身的逻辑,建构了另外一套崭新的话语体系与价值观。
在对这些产品背后的团队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从《万万没想到》到在年轻人群体中十分火爆的“节操精选”,戏谑与搞笑只是它们的表达形式与手段,而并非最终目的。《万万没想到》的导演“叫兽易小星”向我们谈起了创作该短剧的缘由,他认为,在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大城市里的人们节奏快,压力大,这种自嘲、自黑和无节操的调侃甚至是恶搞其实是一种非常适合当代人的释放方式。“凡事都一本正经的话,生活太无趣了。”他说道。
节操精选的CEO陈桦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娱乐是90后的“刚需”。
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这些大部分人都在经受。为什么偏偏90后的年轻人会重新建立起这种看似“无节操”的解构文化,而不是像几十年前的前辈们一样正襟危坐?这些文化背后又蕴含怎样的社会心理?
特约评论人、心理学专家陈海贤在为本刊撰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每一代青春期的少年,在加入成人社会之前,都会有焦虑和恐惧。如今是60、70后所塑造的成人社会,其特点是:要精明世故,要老成持重,要严肃正经,要负责任。很多年轻人很担心自己无法适应成人的角色,所以创造了与成人社会相反的呆蠢萌贱文化。虽然本身已经是成年人了,这种文化却能让自己在青春期多停留一会。趣味文化的背后,是对严肃呆板的主流价值的反抗。
在与主流权威反抗时,这一代年轻人选择的方式,是严肃的对立面——戏谑。这如曾经的爆炸头,上个世纪初的爵士乐,黑白灰年代街上飘起来的红裙子,曾经的吉他与白衣飘飘一样,是对主流文化的解构。虽然这一代人看起来戏谑搞笑,但表达的未必就是不正经的意见和立场,恰恰相反,嬉笑之中有情怀,散漫里面见真情。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个王大锤,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做生活中的英雄,但现实是我们只是个凡人,要不断地与生活搏斗,才能获得逆袭的机会。在无节操文化的背后,不仅是年轻人对既有体系的解构,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表达与建构。
有人问,有一天90后结了婚生了个胖小子,届时他们会回归严肃和传统的价值观吗?这个不得而知。今日流行无节操重口味,明天小清新会大行其道,后天没准又兴起了复古风。风水轮流转,而总有一批人朝气蓬勃正年轻。年轻人总有年轻人的文化,这些文化或许会渐渐平复,也或许会成为主流。但有了解构,才有创造与重建,这是历史的趋势。
若干年后,90后会慢慢成长起来,回头想起当年的少年,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想起一口气喝两碗豆浆,单手能解偏微分方程,张嘴就是一连串段子的年少岁月,也会感慨不已吧。
无节操的背后,嬉笑怒骂,是青春的躁动与反叛,也是时代的重构与前进。■
华闻 · 专题
·节操一去不复返 (文 赵雨潇)
陈桦,江湖人称“节操姐”,她的产品名为“节操精选”,每天更新好玩又无节操的的内容,用户可以在里面愉快且无节操地玩耍。
·做个外卖,还得会“叫” (文 李晓枫)
正得宠的互联网外卖公司里,“叫字帮”的下限秀得一个比一个狠,先有了“叫个鸭子”,接着又有了“叫了个鸡”,“鹅滴神”;对禽类不感兴趣,还有卖麻辣海鲜的“叫个不停”。
·网络视频“奇葩”与“恶搞”背后的小深刻 (文 伊鹭)
互联网节目有着与传统电视节目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些新颖节目形式的出现,不仅影响着大众的感官娱乐体验,也让我们思考背后的传播逻辑,探索他们奇葩和恶搞外表下的真情怀。
·专访“叫兽易小星”:万万没想到,生活是出喜剧 (文 余毅菁)
“叫兽”一直说《万万没想到》剧中的“王大锤”有一半自己的影子。
他称自己在生活中是“悲观主义的文艺青年屌丝”。
·观点:“无节操文化”背后的心理学剖析 (文 陈海贤)
青春期有两个主题:性的萌芽和对加入成人社会的焦虑。成人社会是有很多道德约束的,所以“无节操”文化的兴起正好契合了青年的心理需要:要有性,但是不要有道德束缚。
·观点:可以无节操,但不能没内涵 (文 王浩)
营销活动的最上层,应该是策略、定位、目的,再分析目标受众,再到最后思考营销手段。
如果思维变成了倒推,先想到用无节操来引起热议、抓人眼球、炒作话题,却忘记了最上层面的策略和目的,无节操的下场就是被人唾弃。
订阅第200期《华闻周刊》精装杂志(2015年12月-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