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公园、音乐节,是组成英国夏日的惬意元素。
对于总是阴雨连绵的英国来说,英国的夏天就像兔子的尾巴,虽然短得握不住却又不失可爱,因为夏日有随机的晴空、有生机的公园、有郊外的薰衣草,还有逍遥的音乐会。
周五伦敦夏日的傍晚,热浪退去,骄阳拖影,海德公园对面的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前人群涌动。一年一度的BBC夏季逍遥音乐会(BBC Proms)又如期而至。
▲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
这是一场百年未衰的古典音乐会,之所以称之为“逍遥”,因为这音乐会与传统古典音乐会相较可颇有不同。逍遥音乐会全称The Promenade Concert, promenade意指自由漫步。在这场音乐会上,不用正襟危坐,也不必西装革履晚装礼服,既可以在环绕音乐区的上层厢格里杯觥交错欣赏阳春白雪,也可以在阿尔伯特厅正中央的圆形舞台上随意站坐甚至躺着近距离聆听指挥和乐团的演奏,这块名源自罗马斗兽场被称为Arena的传奇空间出售的皆是站票,价格只需5英镑。
据说,站在“角斗场”中央的站票观众还享有特权,比如他们在每年音乐季的最后一场“终场之夜”(Last Night),也就是每年最一票难求的那一晚,他们可以吹起喇叭,可以以各色行为扰乱指挥的阵脚和注意力,他们就是音乐场上幽默温和的捣蛋者。BBC节目制作人及主持人大卫·阿滕伯勒爵士评价逍遥音乐会说,“当逍遥音乐季到来时,生活随之改变;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你的日程。”
为纪念丹麦作曲家、指挥家卡尔·尼尔森的150周年诞辰,今年逍遥音乐会的序幕则由尼尔森的《化装舞会》(Masakarade)揭开。欢快鲜明的序幕乐调如同优雅开启一瓶泡沫四溢的香槟,在芬兰指挥家萨卡里·奥拉莫(Sakari Oramo)的挥棒下完美演绎。随之是来自英国作曲家加里·卡彭特的作品《达达维尔》(Dadaville)的首次公演,曲作灵感来自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克斯·厄恩斯特(Max·Ernst)1924年的作品Dadaville,曲调同样反映了画作中隐隐的神秘力量,软木制成的锈铁状栅栏如同一面巨墙隔绝达达主义世界和现实,在“铜墙铁壁”之后究竟是什么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加里·卡彭特的谱曲把一段段演奏分割,冲突的演奏像为管弦乐队制造灾难,又如同一部为耳朵而设的短幕电影,6分钟内旋风式地回顾了20世纪的音乐历程,掺入了法国印象主义、爵士乐和斯特拉文斯基式的重击咆哮。
▲指挥家萨卡里·奥拉莫
▲乐队演奏中
莫扎特的《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不失为第一夜众盼演奏之一。当晚演奏此曲的德国钢琴家拉尔斯·沃格特(Lars·Vogt)在接受采访时说,“每每提到莫扎特,在他的音乐语言中总有一些东西直摄人心,一次又一次。事实上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越能从乐曲中感受到令人惊叹的东西。”印象中的莫扎特总是对生活抱有尤为积极的态度,他的音乐明亮欢快,但是在20钢琴协奏曲中你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总还是有死亡的意味在里面”如沃格特说。沃格特在与奥拉莫的合作中,他重新审视曲奏,用一种更为强烈直白和演绎的方式表达,从阴暗基调由弱渐强,第二乐章变为平静柔和的抑郁,再加入紧张不安的对比,第三乐章再回诉强烈悲观的主题。
▲德国钢琴家拉尔斯·沃格特
今年第四场Prom是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也就是那首耳熟能详的《欢乐颂》。这可谓古典音乐中最为人所知的一首曲目,也是贝多芬最杰出作品之一。指挥家马克·艾尔德(Mark·Elder)评论,“这首交响曲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是它的规模,史诗般的规模。贝多芬决心把他的音乐传达给能触及的最广受众,与他们交谈,改变他们的生活并深刻地触动他们。”
指挥家安德烈斯·尼尔松斯(Andris Nelsons)成熟而富有激情的指挥下,乐曲扑面而来时如丝绸拂面、细雨轻坠,时又雷声鼓动,震慑心灵。“曲子开始几乎什么都没有,仅仅是细细私语,甚至没有曲调,只是一丝轻语。随之它开始积蓄力量和音量,就像远处驶来即将进入站点的火车的鸣笛咆哮。节奏比旋律更多,整个管弦乐队恢弘合奏出排山倒海的音乐气势。随着音乐的行进,其中又不乏反复、抒情的美感和柔软。但贝多芬只希望把这些情绪置于第二位,它还是更具有力量的、强烈的,有决心的,这些贝多芬所真正赋予的。”
▲指挥家安德烈斯·尼尔松斯
2015年,已是逍遥音乐会的第120岁生日。
1895年,还是在维多利亚女王执政之时,大胡子音乐家亨利·伍德爵士和男低音歌唱家、女王大厅(Queen’s Hall)经理罗伯特·纽曼共同开创了音乐会。那是1894年一个春日的早晨,纽曼约见伍德,商议逍遥音乐会大计。伍德说:“我准备筹划一系列的晚场音乐会,用最简单的表演方式培养观众”,他接着阐明,“首先从通俗流行的作品着手,慢慢地逐渐提高水准,直到我已经培养出来了一批横跨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观众”。伍德希望用一流的音乐和低廉的票价向最广泛的英国民众普及古典音乐,纽曼随之聘请伍德出任女王大厅乐团指挥,并担任首届逍遥音乐会指挥。
▲亨利·伍德爵士(漫画)
首场逍遥音乐会还是在高云花园(Convent Garden)的女王大厅举行。那年伍德爵士年仅26岁,脾气不怎么好,据悉,他曾创下一小时弄断三根指挥棒的世界纪录,不过他虽性情急躁,却极有耐力,一路指挥逍遥音乐会,年复一年,近乎半个世纪。
长达两个世纪的延续,逍遥音乐会也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公众情绪激昂反德情绪强烈,德国音乐也成为众矢之的,纽曼和伍德却站在艺术前沿,坚决捍卫艺术的独立性,他们坚持认为“伟大的音乐艺术品为全世界所拥有,精品不倒,时间将给予证实”。
然而由于经济状况危机,女王大厅被英国查普尔股份有限公司承租。1927年由于经营不善,查普尔不再资助女王大厅,而BBC此时抢占机遇,接手逍遥音乐会。逍遥音乐会易主之后,受众范围较之前有所拓展,但这也引起许多争议。有人质疑BBC实况转播音乐会将会造成现场观众的大量流失。伍德此时再次挺身而出,他提出:应当“自由地传播音乐信息,让音乐走入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于是 BBC转播音乐会得以继续,也成为今天逍遥音乐会最典型的特点之一。
▲被轰炸摧毁的女王大厅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空军炸毁了女王大厅。整个伦敦能够演奏交响乐的地方只剩下了1871年起用的皇家阿尔伯特大厅。或许是英国人骨子里对于传承的坚持,BBC在1942年又重新资助支持逍遥音乐会。1944年,已经年迈的伍德爵士指挥了他的最后一场逍遥音乐会,从此告别。
尽管伍德爵士对于广泛传播艺术与古典音乐的坚持传承至今,但关于古典音乐平民化的争论从来没有休止,每年的终场之夜就常被批为过于民粹。在1951年逍遥音乐会正演奏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作品时,乐章之间有一些听众就挑战惯例鼓起掌来,无视音乐学院派所坚持的“在乐章之间鼓掌会吓坏每部音乐作品中的精灵”之说。此举惹怒了指挥,也引发公开辩争。但站票观众似乎并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走出一派风格,也把逍遥音乐会的“逍遥”真谛流传至今。
▲BBC逍遥音乐会终场之夜现场
在逍遥音乐会上,终会发现古典音乐离我们并非遥不可及。正如《声梦奇缘》里奥古斯特开头所说,音乐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你所要做的只是敞开心扉、用心聆听。(The music is all around us, all you have to do is open yourself up, all you have to do is … lis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