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约公元2世纪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长期传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其中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完全是在中国成长起来,并传播到其他各国。
随着佛教在汉地的不断传播和发展,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诸多帝王大多崇信佛教,翻译了大量佛经,佛教徒和佛教学者的数量也空前增长;另一方面,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等的影响和改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汉传佛教思想和理论。隋唐时期,汉传佛教空前发展,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以往,汉传佛教理论日益成熟,终脱胎于印度佛教而自成一体。
藏传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它与藏区本土文化和宗教(苯教,或称苯波教)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编辑/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