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设计 / 扼住“欲望”的咽喉——画家王建国的伦敦畅想

扼住“欲望”的咽喉——画家王建国的伦敦畅想


8月8日,“欲望的呼吸”油画展在英国伦敦的亨利·莫尔画廊开展,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也由此迎来了第一位入驻该院办展的中国艺术家——王建国。深受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画风影响的王建国,在创作选材上关注都市群体内心潜藏的人性“欲望”,同时在以自然风景为主题的创作中,他也注重挖掘辽阔天地间所蕴藏的野性“欲望”,这使得他的所有作品无一例外地散发出一种浓郁得化不开的“欲望”气息,“欲望的呼吸”由此得名。在采访王建国的过程中,他表示在创作过程中的确有意识地想表达对“欲望”两个字的理解。恣意的色彩挥洒,粗砺的技法运用,厚重的情绪表达,这些豪情饱满的方式,帮这位来自东方的艺术家有力地扼住了“欲望”的咽喉。

《华闻周刊》:为什么要用“欲望的呼吸”来为此次展览命名?


王建国:我为这次展览准备作品时,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来我画室看,他根据当时感受,帮我起了这个名字——“欲望的呼吸”。



《华闻周刊》:你用了《夜宴》作为宣传画,画里的女人被一股力量扼住了咽喉,这力量是什么?是浮躁都市里无底限的欲望吗?


王建国:其实画面里的人体都只是我的一种表达符号。这一整个《秀》系列,都以都市里的     “秀”作为符号,来表达我的情绪。画里的人物不重要,只是感受重要。



《华闻周刊》: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王建国:压抑时想要去宣泄“欲望”的这样一种情绪。我想用人体的符号去表达各种欲望。符号是一个载体,女人的符号,历代都在用。



《华闻周刊》:你关注女性的身体较多,你觉得女性身体能带给艺术家灵感吗?


王建国:这是可以的。人体本身从造型上来讲包罗万象,什么型都有,而人又是最完美的。



《华闻周刊》:你青年时期画人体和后来画有什么区别?


王建国:青年时代喜欢唯美的,到了表现主义时期,就把这种完美都打碎了。而且刚学画时,画得太具体了,让人一看就看得懂。后面越画越简单抽象,就像人成熟之后越来越简单一样。



《华闻周刊》:你认为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是进步吗?


王建国:是的。其实刚开始转变时有过是否要写实的疑问,国内现在还有此类争论,但西方的艺术教育里早没有了。现代的西方展览,写实被挤得越来越少。因为100年前造像术出来之后,写实的问题就解决了。其实写实留一部分就够了。



《华闻周刊》:你在1999年参加了巴黎美术学院宾卡斯教授的培训班,他的绘画风格影响了你吗?是哪样的影响呢?技巧还是作画思想方面?


王建国:有影响。宾卡斯是学院派,教技法,也教很细腻的古典,同时他的观念很开放。他不管你画什么,他认为画什么不重要,你随便画,他只教你技法,你用不用都没关系。他认为绘画从做画布开始,做画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华闻周刊》:这段学习经历对你的绘画生涯有什么样的影响?


王建国:从跟宾卡斯学习开始,到2006年去法国学术访问,国外的经历给我震动特别大,因为发现中国学院派学的东西在西方早已经过时了。于是在学院派的基础之上我接纳了西方的思维,开始从古典唯美转向表现主义,越来越张扬我的色彩了,情绪的东西多了,不再那么关注技法了。



《华闻周刊》:所以在国外的学习和访问经历对你的画风可以说有决定性的影响?你的画风,从开始到现在,是一个怎样的转变过程?


王建国:对,决定性的影响。至于转变过程,每个人小时候画画都是随意涂鸦,畅所欲言,但进了学院之后就不让你这样做了。但当你见了世面之后,你又找回你最天真、最有想象力的一面。所以后来我的好多画,都是在抽象和具象之间往返体验,当初学的是手段,现在表达的是情绪。



《华闻周刊》:除了前面提到的《夜宴》之外,你其他的画里也都有一种很强烈的情绪,总体来讲,你在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王建国:“欲望”。像范先生说的“你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实际上,艺术家确实是不应该受到压抑的。不光是性的问题,还有人的感受。我有两种题材,一种是都市化的东西,另一种是自然,两者都是欲望。都市题材是抽象地在反映人性的欲望,而自然是一种渴望生存的环境体验。



《华闻周刊》:表达这些欲望,是你最初开始创作这些画的根本原因吗?


王建国:对,这是我的一种宣泄。学院派如果继续死板地走下去就死掉了。要走出来,要突围。



《华闻周刊》:作画是你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要是平时有不如意了,你会选择坐下来画画?


王建国:这是肯定的,因为一直在高校当教授、当行政领导,在一些跟绘画完全没有关系的琐事上浪费了不少时间。有时候只有进画室,才能体会到你自己的人生。那时候就是什么都不想,把你的发现、你的感受和你喜欢的东西,画下来。



《华闻周刊》:所以行政工作会影响你作画吗?不论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


王建国:耽误我很多时间。但好的方面是,你关注的事情更多了。不论是教学还是后勤,你都得管,这样会让你经历得更多,更关注人。



《华闻周刊》:你是在“入世”和“出世”两种状态里转换,想找寻内心价值时就进画室是吗?


王建国:没错,是这样的。



《华闻周刊》:你的画里用到了剪报、炕头布这类的材料,这使得你的画显得很有层次,同时也有些迷乱感,你是在故意突出这种迷乱感吗?


王建国:对。我已经不再按有开头有结尾的叙事式作画方式作画了。我把所有我关注的东西,比如夜总会的元素、女人的丝袜等全部埋在画里,不再讲故事,不再要情节化的东西,我把他们都平面化,继而在这里找到我的语境,告诉大家这只是一种感受,以彰显我画面的本体语言。



《华闻周刊》:你画里“马匹”这样比较男性化的意象运用得很多,是比较偏爱吗?是有意识地在用一些男性符号去中和那些女性符号吗?


王建国:没错,画面需要平衡,这样才好看。



《华闻周刊》:同时,你的画作中非常多地用到了多重空间,并用这些空间拉出了一种错落感,你想用这些空间去表达什么?


王建国:以前的画要求近大远小的“透视感”,现在我强调“平面感”,不再非得让画面合情合理。只想去宣泄情绪,别人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华闻周刊》:你在乎别人对你画的评价吗?


王建国:从来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经常在户外画,围的人说什么的都有,其实无所谓的。



《华闻周刊》:在人群中、在野外作画的感觉是怎样的?和在画室有什么不一样?


王建国:大面积的写生会去野外,我想在都市和自然之间寻找解脱。在自然界里,离开了都市的繁躁,自然心情舒畅,有另外一种感觉。所以在野外的写生可能更畅快,表达方式会有不同。



《华闻周刊》:你画向日葵画得很多,为什么?提到向日葵都会提到梵高,和梵高怒放的向日葵不一样,你的向日葵似乎并不那么“向日”,有一点沉郁的味道,你创作时有想过要创作这样的一幅画来对抗梵高的向日葵吗?


王建国:我画初秋的向日葵画得多,因为喜欢它色彩的斑斓。跟大师学,要学他的精神。梵高的“真实”,是历代学画的人都向往的。向日葵是一个载体,每个画家画得都不一样,这跟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态有关。梵高的精神,我们是做不到的,只能靠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来探索。



《华闻周刊》:据报道称,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油画感兴趣,中国商品油画出口一枝独秀,是目前中国文化贸易中唯一的绝对顺差行业,是这样吗? 你觉得这里面有虚高的成分吗?


王建国:国外画廊确实很关注中国市场,因为增值得多。不过商品油画出口现在也遇到点问题,以前的优势是价格低,现在贵多了。我认为市场价格有虚高,售价几千万的作品,有点夸张了。



《华闻周刊》:你会担心虚高的价格影响中国油画的未来吗?


王建国:不会,因为价格由市场决定。如果价格过于夸张,久而久之就自消自灭了。



《华闻周刊》:西方买家买你的画买得多吗?


王建国:比较多,占一半。我的画很多语境跟外国买家喜好相同,所以他们买得还挺多。



《华闻周刊》:什么样的作品是买家喜欢的?


王建国:中国买家比较喜欢具象的画,且看重升值空间、媒体报道和艺术家履历,即使没看懂他们也会买。真正喜欢画的藏家很少。



《华闻周刊》:那西方买家不一样?


王建国:当然,他们懂得多,市场也很成熟。



《华闻周刊》:你是在说,其实中国老百姓的艺术审美还是要提高是吧?你觉得要怎样提高?


王建国:对,但已经逐渐在提高了,这种高雅艺术还需要有个过程。提高还是要靠教育。教育要是不先行,还是不行。



《华闻周刊》:那你认为中国现在的画家培养体系有什么问题吗?


王建国:问题有很多,比如八大美院现在第一、二工作室都是写实工作室,第三工作室才开始表现一下,第四工作室才是西式现代实验工作室。但是跟以前比好多了,至少现在开始实行工作室制了。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都不许学这些“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画这些会受到学校的处分。



《华闻周刊》:现在美术高考关注的是学生什么能力?大学基础课的刻板培训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和想象力吗?


王建国:学生不可能画别的,那些学校也不要你的想象力。在中国考试,只学那些要考的东西。但是现在好多了,有三张卷,第三张卷是创作,让你随便画,还是在进步的。而且西式的实验工作室开设之后学习和实践的自由度也都在提高。



《华闻周刊》:就现在看,你认为中国油画家得到了他们应该得到的认可吗?包括你自己在内。


王建国:以前信息闭塞,画家没有见识,只能走全国美展一条道。现在机构多,市场好,机构想要扶持一个画家,几乎不到十年就能做起来。

《华闻周刊》:你觉得国际社会对中国油画的认可度,和中国画家的实际水平相称吗?


王建国:大体是相称的。近二十年来中国画家的见识和文化底蕴在提高,技术和观念都在加强,所以越来越好。而且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太多了,架上绘画最多的就是中国。



《华闻周刊》:是什么驱使这么多人去选择这个行业呢?利益驱使还是艺术追求驱动?


王建国:艺术追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繁荣有繁荣的理由。比如中国宋庄有6000多名画家在绘画,他们能生存,证明有产业链在里面,有画家、画廊机构、媒体、藏家,所以能生存下来。



《华闻周刊》:你认为这样一种商业化和产业化对中国油画来说是好事吗?


王建国:当然。以前没开放的时候,一群人绞尽脑汁围绕着一个主题来画画,献媚于一个人,这样的展览实际没有什么意义。就是要让画家异想天开,发挥个性,这样中国油画才能发展。



《华闻周刊》:中国现在有好的创作土壤吗?


王建国: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我认为整个创作环境都非常好,因为不再强调或要求你画什么,怎么画,创作的自由度是空前的。



《华闻周刊》:中西油画家里你最喜欢哪几个?


王建国:西方最喜欢的有埃德加·德加,奥古斯特·雷诺尔,亨利·马蒂斯,他们的画色彩漂亮,表现力强。中国油画家,喜欢以前鲁迅美院院长韦尔申,还有詹建俊、陈丹青、刘晓东。



《华闻周刊》:你觉得你会在中国油画史上留名吗?


王建国:这个真不敢说,但是因为作品多,参展也多,肯定会留名,看“名”的大小问题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