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周里,我非常感谢并享受这次为《华闻周刊》供稿的经历。我希望读者们也可以同样地享受这段去了解剑桥这个英国文化中心的过程。
剑桥大学,如同我们友好的竞争对手牛津一样,最忠实地反映出了我们英国最优秀的文化。她扮演着多重的角色:文化的保管者,镌刻着英国民族故事的历史笔记本;世界学术精华的拥有者,一个保持着对杰出科技成果有巨大渴望的地方,同时简单说来他还是一个对学者的智力不断发出挑战的地方。
历史的厚重感以及著名的剑桥大学使得剑桥这个小镇拥有了欧洲很少地方可以匹敌的魅力。剑桥大学将它的智慧分享给那些怀着好奇来到这里的人。行为不端的学者、创新的建筑设计师、操着心的大学领导、有着干预行为的政府,或者是聪慧但是缺乏对当今社会状况了解的学者们,他们的出现早已司空见惯。不过富于时代感的轻微调整,使得历史不断重演,却也拓宽了我们去理解剑桥大学的视角。
哥特式建筑的创始人,十一世纪法国牧师--修道院院长Suget坚信,在基督教中,描写美丽是一条通往圣洁的道路。他的口头禅“即使最乏味的思维也可以通过物质上升为真理”直白的描述出美好的建筑、绘画、音乐还有诗歌都可以去影响那些哪怕最封闭的心灵。剑桥绝对是再好不过,可以佐证这个观点的地方了。
在一些专栏文章中,我曾试图去类比中英文化的差异。这样的类比证明其实远易于我的预想。中国和英国在很多建筑上分享了很多塑造出我们各自文化的理念。对于很多和我一样70岁左右,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的外国人来说,这是很吸引人的。
英国的国王,特别是斯图加特王朝时期的,以及同一时期的中国皇帝追求依天命而治。欧洲的天主教教堂和中国的《论语》为辽阔范围内的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而共享拉丁文和汉字意味着交流的存在。
每一个信仰都强调其不朽。在天主教会最鼎盛的时代,他们培育出的欧洲精英在乎其教育和文化。这正如中国的儒家经典,文人需要精致的艺术例如书法和诗歌的掌握。
孔子和基督教都鼓吹一个分层信条。这样的盲目坚持在21世纪是很罕见的,但是他们一些富有同情心的规条,例如家庭价值观,尊重历史这些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西欧和中国都很承认自己的古老文化。剑桥大学2012年在菲茨威廉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很棒的展览“探寻不朽的汉代”,让我对汉代文化,对近代中国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在英格兰及其他欧洲国家,希腊罗马文化也有着同样强大的影响力。英格兰应该与中国一起分享了一些历史事实。他们一直是相互团结的国家而不仅仅是一个远邻。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去中国环游3个月。我的这本由三联出版社(SDX-San Lian)出版的关于剑桥历史的书给了我一个很好契机,通过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来增加我对近代中国的理解。二十多所中国的顶尖大学已向我发出邀请去做演讲,去向大家介绍剑桥小镇和剑桥大学的各个不同方面。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希望英国学术界也可以对那些写出大家共同关心话题的中国作家同样敞开怀抱,热情欢迎。
不过对于即将到来的旅行我仍旧有些许的担心。是否掌握了足够多的普通话,对于我演讲表现的不同期待,亲人不在身边等等都是我担心的方面。当然,中国食物对于我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在食品问题上,中英两国或许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近我咨询了一个在剑桥读书的中国研究生(令人高兴的是他的专业是研究哥特式建筑)对于英国文化的看法。不过很快我们的话题就转向了食物,他只是很简单的回答说“可怕”。然后,他重复的笑话就是英国食物不好吃,才促使英国海外霸权的建立。虽然我们的食物在不断改变,可是英国的食物在欧洲早已成为笑话却是不争的事实。
于我而言,食物确实令我感到十分恐惧。不会使用筷子,首先就增加了我的恐惧感。在中国古代的楚国,一名牧师的礼仪开始于“哦,灵魂,回来放纵我的食欲”,它还写到“腌猪肉,猪肉煮苦菜,考鹤,煮绿鹅,炖喜鹊”。对于英国人来说,这些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挑战。我应当从诗中汲取灵感“灵魂归来,不要害怕”。
对于这次中国之行,我怀有巨大的期待。
(翻译:马乐)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