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年,回忆起在牛津考试的场景,仍能嗅到紧张得似乎快凝固的空气,听到悬在头顶大钟的滴答,感觉到急促有力的砰砰心跳。
每当进入考试季,牛津小镇的高街上就簇拥着身着学袍待考的学生们,这是因为大学规定学生在考试时必须身着全套学术服。2006年校方组织的网上投票显示,仍有81%的学生对此表示支持,这一历经几个世纪的传统仍然在这里延续。全套学术服又称subfusc(源自拉丁文的“深色”),即白衬衣、黑裤子(女生可穿黑裙子)、黑皮鞋、黑袜子、黑学袍,男生戴白领结女生戴黑丝带,外面再套上学袍,并随身携带学位帽。衣冠不整者禁止进入考场。这一严格的服装规定使得考试显得格外庄重,与此同时也为考试后同学们相互扔面粉和鸡蛋表示庆祝的奇观增添了戏剧效果。
穿戴整齐的学生们胸前别一朵康乃馨,据说这样能带来好运。花朵的颜色则是表明所处考试阶段的“花语”:佩戴白色康乃馨意味着这位学生正在经历第一场考试,粉色康乃馨意味着中间所有场次考试,而红色则为最后一场考试。
听闻这一传统源自过去考生第一天考完后把别在胸前的白色康乃馨泡在红色墨水中,第二天再取出带上,等到考完时花瓣就被红墨水浸染得完全饱和。这一说法无证可考,佩戴康乃馨也不是必须的,但约定俗成的是康乃馨必须由别人赠与。每到考试季,满大街都有购买康乃馨互赠朋友的学生。有意思的是,经常会有陌生人根据对方胸前的“花语”来相互祝愿好运或者庆祝考试结束。
所有考生都在一个名叫“考试学校”的建筑里参加笔试。这座19世纪后期的建筑位于高街的大学学院和拉斯金美术学校之间,由托马斯·杰克逊·巴特爵士设计,于1876年和1881年之间建成。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坐在这里经历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测试。在6月份考试高峰期,每天都有近1200名学生在这里进行笔试。
除了现场的笔试在这里进行,毕业论文以及其他作业也都在这里定时递交。
“考试学校”还负责评判成绩,颁发相应学位。
纵观整个考试流程,从“鸽子洞(即学院信箱)”到“考试学校”,考试的准备、进行和评分阶段都踩着节拍严谨有序地进行。
考生在考前两个星期就会在学院的“鸽子洞”里收到考试报名表格,并在规定时间之内填好递交。另外,考生还需认真研读俗称“Grey Book”的《考试规则》,从中了解自己学位的要求和考场规范。这本长达一千多页的《考试规则》于每年开学伊始的Michaelmas Term发给新生(牛津每学年分三个学期,分别叫“Michaelmas”及“Hilary”还有“Trinity”)。
来说说考试当天的见闻吧。我们专业每门课的测试方式是三小时之内写三篇论文。模拟考试时,导师给我的建议是每篇文章至少要占据四、五页纸才算“合理”长度,而且需要带着批判的眼光进行论述,观点还需注明出处,这对于做惯了选择题的我还真是一个挑战。想起这些,穿戴整齐走向“考试学校”时,不由地在赫特福德学院的“叹息桥”前长叹了一口气,心想早点叹气没准考完就不用在这懊恼感叹了。
到了“考试学校”,列队拿着帽子和文具走进考场,恍惚间有种身着戎装奔赴沙场的错觉。在能容纳好几百人的大厅里,座位纵向排开,监考老师慢条斯理地宣读考场规定,纯正的牛津腔在大厅里回旋。拿到试题的一瞬间,数日来的忐忑焦虑立刻化作争分夺秒地脑力战。在三个小时的高速运转模式之后,三本写满的答题册成为了“战利品”,当然附带的还有紧绷的神经、酸疼的手指和咆哮的胃。
历经此番,便深知胸前佩戴康乃馨的用意,考试过程果真有种拿心血沁红白色康乃馨的感觉。每门考试结束之后,稍作休息又进入下一轮的焦虑和紧张,直到考完毕业前的最后一门。
当佩戴红色康乃馨的考生们带着难掩的倦容和放松的心情走出考场,迎接他们的是名为“Trashing”的仪式。学生们互掷鸡蛋和面粉、互喷香槟和彩带来渲泄压力并纪念考试的结束。尽管校方不断警告任何不羁、具有破坏性甚至反社会的行为,2011年还有位女生因将甜点捂到同学脸上被罚80英镑,但学生们对这一传统活动仍然乐此不疲。似乎唯有经历这样的疯狂,在牛津的考试经历才算完整。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