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12月爆发以来,感染人群不断增多,加上其对民众心理以及经济活动造成的冲击,带来了较大的综合影响。我们看到,在这场“战疫”中,信息化尤其是大数据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
通过此次疫情,我们发现,全民健康医疗大数据对于大规模传染病疫情防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具有重要性,因此,我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应加速推进全民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基础建设,使其成为服务于医疗改革目标,驱动新时代全民健康的基础性战略支撑。当前,全民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 基层公共卫生信息化支撑不足
虽然2003年非典后,我国就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疫情监控防治体系,包括基于严密的机制由各地层层上报、归集、汇总而来的疫情通报,但基层卫生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支撑,基层公共卫生数据缺失严重。湖北黄冈市卫健委基层官员,对疫情实时情况一问三不知,必然导致基层在组织人力和物力上效率低下,对上级布置的疫情防控任务难以落实。再者,对于疫情期间外地人员返乡等情况,各省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和各区县都有各自的信息采集渠道,导致基层街道社区在进行管理时存在困难,在艰巨的疫情防控工作任务下还要填写大量交叉重复的表格。
2. 政府部门决策缺乏情报支撑
疫情防控工作中对重症高危人群、潜在“超级传播者”的预警机制不足。在高危人群中采取预防或减少传播的措施滞后,未能及时通过精准定位和病例管理实现提前阻断,降低重症患者的数量。英国在禽流感爆发后,通过立法在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加强了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收集范围。在搜集各人群的基础健康信息以外,英国加强了针对更广泛的健康决定因素的监控,例如环境、住房、贫困、生活方式、健康教育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
3.权威发布和开放信息兼顾不周。
面向公众的疫情信息采集与公布存在平台不一致,渠道和信息散乱,权威性和实效性难以兼顾等问题。例如,由于信息渠道不一致,一些在卫健系统名单之外的需要异地复工的群众拿不到卫生部门开具的健康证明,无法顺利复工。不公开透明的信息和反复辟谣,为防疫抗疫工作带来了不少困扰,更加剧了市民的焦虑与恐慌,恐怖流言的杀伤力远大于疾病本身。
为此,我建议:
1.引入国际视野
建议国家应该重视借鉴外国经验,请中央组织调研组到英国专题调研考察。从全球来看,英国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表现出色,例如:牛津大学的科研团队将生产全球第一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英国境内确诊患者9人,治愈8人,治愈率达88%;英国全民医疗(NHS)信息发布公开透明,民众基本未产生恐慌。借鉴部分英国全民医疗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帮助我国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实现弯道超车。
2. 落地中英健康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院
建议由科技部牵头立项,通过中英共建的形式,为基于英国全民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优势和经验,从信息化角度对我国医疗体系建设薄弱环节进行支撑,提供长周期和可持续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共同培养一批拥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
3. 打造基于开源社区的公共卫生开放信息平台
应该采取“权威发布”和可溯源的“开放信息”并重,从发端遏制流言、驱除恐慌。借鉴“英国国家级开源医疗生态社区”项目的创新,利用开源社区优势,让各参与方进行分布式协作可大幅提升沟通效率,搭建起疫情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平台,减少盲目跟风和恐慌。通过平台及时发布疫情防控有关公告,提醒补充个人防护及急救用品,疫情信息动态、航班车次、疫情轨迹,同时加强有关实验数据、临床病例、流行病学统计等数据、传染病研究成果的开放分享。
本文作者为英国华人医疗信息协会执行会长、前英国卫生部科技办公室开源项目负责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今日华闻立场。
如果您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有自己的看法、思考和分析,欢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了解全球抗疫的最新前沿动态,请点击链接,进入“新冠疫情下的中国与世界”专题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