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多做过这样的梦:去一个包罗万象的地方,那里有最爱的美食,有壮观的美景,那里会发生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最后还可以拥有这一切。孩子们的这些梦想,慢慢演变成童话故事,接着被拍成电影,最后被搬到舞台上。罗尔德·达尔笔下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用天马行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不存在的奇幻世界;Johnny Depp则在电影中,通过道具布景和后期制作,还原了那个让孩子们倾心的世界;而在伦敦西区,卓越的舞美设计和道具制作帮助导演将这个由巧克力组成的奇幻世界搬到观众面前。从查理破烂的家到豪华的巧克力工厂,从电视节目到巧克力生产线场景之多,变化之快让人目不暇接。
大多数音乐剧情节与原作情节差别不大,但这部音乐剧却将故事精简,删去了旺卡(Wonka)家庭的那条故事线索,将情节保持为简单的童话故事:查理出身贫穷,家中有四位卧病在床老人,父亲作为唯一的劳动力也处于失业状态。查理最大的愿望就是参观镇上的旺卡巧克力工厂。前几张参观门票的获得者都来自富裕的家庭,而最后一张则被查理得到。在爷爷的陪伴下,查理与其他四个小朋友进入了这个奇幻世界,最后他被选为巧克力工厂的继承人。
这部剧半场讲查理进工厂之前的故事,这部分故事没有给舞美太多发挥空间,加之在叙述其他孩子得票时讲述方式相同,所以给人感觉剧情略显拖沓,但是几个部分出色的舞美设计弥补了这个不足。最开头的一幕是查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躺在床上,与查理和查理父母的对唱,繁复的道具展现了查理家的贫穷:舞台上有铁轨,说明他们没有住在楼房里;中间用竹竿支起来的破床单,既用来展现皮影戏,丰富舞台表现力,又侧面诠释了查理的家境。在讲述其他四个孩子得到巧克力工厂门票时,导演创新性地临时将舞台一分为二,用一个大电视在舞台后部搭建了另一个舞台,这样既省去换布景的麻烦,也可以同时展现查理家人与电视中人的表现。
音乐剧后半部分就是舞美设计师赤裸裸地炫技了。音乐剧需要在舞台上展现巧克力工厂外观、巧克力做成的景观、巧克力制作设备、松鼠坚果检验装置、工厂电视媒体中心以及最顶层Wonka的思维空间,每个场景创建都需要大量的道具来支持,而保证可以在短时间换景、道具使用后可以在狭小的后台得以妥善安放,则是另外两个重大的问题。 《悲惨世界》这部音乐剧采用了可旋转舞台以及将同一道具重复使用等方式,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为了保证视觉效果,连这两个音乐剧常用的做法也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可升降背景板,灯光投影与道具相结合,以及科学的后台道具管理方法。这样虽然花费甚多,但是却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的视觉效果,可以说《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目前伦敦西区音乐剧中舞美最优秀的音乐剧之一。
这个音乐剧的几位小演员们也是极其优秀的。由于表演经验以受训时间等问题,让小孩子演音乐剧要比找成年人演同样角色要难得多,因为很难找到兼具唱歌好、跳舞好、会演戏、爱演戏这些特点的小演员,更重要的是,很多小孩子做动作力度不够,所以舞蹈表现力略逊成人演员。而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我惊异地发现两位小女孩的表现十分出众,无论是歌、舞、戏都是极其投入和出彩的。另一位喜欢电游的小男孩则在与道具配合上做得很好,有三个场景需要他与投影的巧妙配合。而在工厂电视媒体中心中,他变小进入电视中那部分,以及最后谢幕时旺卡的大变活人表演,则为这个音乐剧添加了一些魔术的因素。另外,小矮人是本剧另一个亮点。他们都是由两个演员配合完成,前面的演员露脸,双手扮作小矮人的双脚,后面的演员则利用小矮人道具扮双手。除了正常的工作,小矮人们还表演了一段踢踏舞,幽默搞笑的动作让人捧腹。
除了舞台上的表演,中场休息时还有工作人员在观众席售卖音乐剧中的Wonka巧克力,吃着剧中的巧克力,看着丰富的舞台布景转换,欣赏着演员们高超的演技以及与灯光道具的精密配合,让人好像真的进入了那个巧克力主题的奇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