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生活方式催眠”这个术语,是在“伦敦艺术夜” (London Art Night 2018) 活动的媒体预览日。来自中国的艺术家苗颖提出了这一概念,并用VR(虚幻现实技术)来实现观众互动。
为此,华闻君独家专访了苗颖,并听她讲述了这一互动艺术背后的故事。
苗颖,85年生,上海人,现居纽约。网络上也能查到不少关于苗颖的介绍,人们称她的作品“尝试探讨因特网、局域网和智能手机等主流媒介的可能性,以及科技在再现现实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政治、美学和时代感知。”照片却很少。
▲苗颖以往的作品
真见到苗颖本人,只见她扎着一束清爽马尾,淡妆,套一件运动卫衣、牛仔裤,穿着白色运动鞋,完全没有在起“艺术家”的范儿,反而像个朴素的邻家女孩。她说,“这是我第二次来伦敦。”
问起伦敦印象时,她竟爽朗地说,“伦敦比纽约好太多了。伦敦干净,地铁准时(虽然这里华闻君也略表怀疑),人与人之间有礼貌,且克制。”她说,在纽约地铁里,坐在车厢里堵上半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众多流浪汉也时常聚居在地铁里,说到此处,她不禁蹙了蹙眉。
苗颖在纽约读研,后又回北京、上海工作,现在重新定居纽约,这种国际化的生活方式给了她对科技与生活方式全新的视角——也是这次艺术展示灵感的源泉。
生活方式催眠,并不是真的催眠,让人入睡,她认真解释,“催眠是一种比喻,我们所生活的意识形态,就是每天被各式各样的信息催眠,买每个产品的本身,都是在买其背后所贩售的生活方式。我的VR视频中,有一只独角兽,它不停地在吃你的data(数据)、浏览器里的cookies(文档/饼干),吃完就拉在你身上,所以在我的作品中,人们能用VR感受到,你已经生活在了一个充满Cookies信息大便的房间里。”
很妙的是,这次伦敦艺术夜活动中,苗颖选择展示其艺术形式的场景不是博物馆、展览馆,而是一处有着样板间的售楼处。她笑,“样板间本身就是在兜售一种生活方式,它是精装修过的,软装也是经过设计师精心摆设的,给你一种‘奢侈’生活方式的假象,里面有两室一厅,一室一厅,连阳台都是假的……每个房间都有一个VR机器,在周六(7月7日)当天,人们可以坐在这个房间里,戴上VR,感受自己活在这样被催眠的生活方式中。”
苗颖说,“政治催眠也是一种催眠,就像美国梦,它是政治生活方式的一种,美国梦中有一栋房子、一辆车、两个孩子,这就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贩售。当然,中国有中国梦,英国也有英国梦。你已经活在了大数据算法的催眠之中,活在了思维的堡垒之中,每天接受到的资讯,已经是精心挑选,不定时推送,与你意见相投或你感兴趣的内容,你不再感受到那么多元的观点,这种意识形态,就是你与现在这个世界的联系。”
▲观众在Embassy Gardens Marketing Suite可以看到此次苗颖的作品,时间:7月7日,6:00pm – 次日4:00am
苗颖的作品以小见大,如果不是与她深聊,或许一时感悟不到其作品背后的深意。她表示,“人们比较难意识到自己被‘催眠’了,我作为85后,见识过网络初期的2.0时代,看着Facebook从无到有,那会儿是能感到受震撼的。你能看见网络一点点打开,世界一点点靠近,后来中国的防火墙出现了。虽然西方没有防火墙,但因为算法,因为智能化,人们还是不自觉地活在了‘催眠’的世界里。”
苗颖最后提醒,“大的网络、科技公司为了吸引受众,就会用更先进的算法来精准对位客户,从而让受众的关注度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只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原来人们可以说,科技是中性的,然而现在你却很难这么认为,就像‘发明了火药,谁知后来做成了大炮’。现有的数据需要被优化,算法也需要被改善,人们需要更加宏观的监管体系来控制网络,大型科技公司需要担当这一社会责任。”
除了这场脑洞大开的“生活方式催眠”,伦敦艺术夜还有许多精彩的艺术活动,而且每年只有这一晚,伦敦会让艺术的氛围嗨上一整个通宵。活动从2018年7月7日(星期六)晚6点至次日凌晨6点,由海沃德美术馆(Hayward Gallery)展览团队策划:
艺术夜将在泰晤士河沿岸的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或并未被众人熟知的场馆举行,贯穿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沃克斯豪尔(Vauxhall)、九榆树(Nine Elms)、以及巴特西发电站(Battersea Power Station)。
所有参观全都免费!也就是说,12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展随便看,而它的免费,得益于富艺斯拍卖行(Phillips)的慷慨支持。去年,这一活动吸引了7.5万名不睡觉的艺术爱好者前来参与,今年,不知道你会不会是其中一员呢?
活动地址:贯穿Southbank Centre、Vauxhall、Nine Elms到Battersea Power Station
活动时间:7月7日6pm-6am
票价:免费
官网:http://2018.artnight.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