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上海的艺术家吴可于2017年9月21日在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学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s, UAL) 举办了他的英国首个个人作品展——《别样山水》(Another Shan Shui)。
作为中国艺术中在笔墨、技法、构图等方面都形成了最完备体系的山水画,成为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写意抒情的不二之选。生于1969年的画家吴可将携其于近两年创作的三十幅山水作品,在伦敦艺术大学 Cookhouse画廊为英国观众呈现了吴氏的“别样山水”。
山水画一直被视作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对于中国人来说,山水画既是高山流水,又是精神家园。而对于普通英国人而言,中国山水画在英国汉学家迈珂·苏立文 (Michael Sullivan)所著的《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字里行间里,或许也在大英博物馆珍藏的沈周、董源真迹手卷里。
开幕当晚,近百位嘉宾前来观看展览并参与了“中英山水嘉宾论坛”,其中包括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课程主任龙安妮博士(Dr Anne Farrer)、大英博物馆亚洲部研究员、中国书画藏品负责人陆於平博士(Luk Yu-ping PhD)、《中外对话》(China Dialogue)副主编夏洛特·米德赫斯特(Charlotte Middlehurst)、英国王子传统艺术学院以及伦敦艺术大学的美术专业教师及学生、艺术家、收藏家、策展人及艺术评论人等。
中国艺术家吴可、中国艺术专家、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亚洲当代艺术项目主任何凯特博士、英国风景画专家、伦敦克瑞恩·卡尔曼画廊继承人安德鲁·卡尔曼以及英国艺触咨询总监肖朗作为“中英山水嘉宾论坛”嘉宾,围绕中国和英国的风景绘画特点及现状展开对话。
肖朗首先向吴可提出了宋代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提出的问题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探究吴可坚持山水创作30年的动力来源。吴可将30年的不懈创作都归功于“热爱”二字。当被问及山水艺术家如何平衡传统经典与个人风格及创新时,吴可认为传统经典作为理论,应当学习和了解;但在真正创作时,绝对不能被理论束缚,而该“忘记理论,随心而画”。
在探讨中国山水画与英国风景画的异同时,卡尔曼提出了英国以相对平坦柔和的自然风光为主,这在客观层面上就与中国的奇峰异石式的壮丽景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现场参与论坛的旅英华人艺术家郭洛则认为:“英国的风景画的‘风景’是绘画的主题,而中国山水画的‘山水’则是心境”。
对于“风景画”或“山水”在现今中英当代艺术中的地位的问题,卡尔曼认为“风景画”在英国当代艺术中日渐式微;而何凯特博士则认为“山水”元素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比如当代艺术家展望的金属太湖石雕塑、徐冰的”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装置以及杨永梁的都市山水摄影作品等。
在观众互动环节,夏洛特·米德赫斯特指出了城市化给环境带来了很多问题,因此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对山水艺术创作产生影响值得关注。
吴可生长于永远在繁华喧嚣中蓬勃发展的上海——一个有着超过2400万居民的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大都市。然而,吴可所描绘创作的山水画无论在视觉意义上还是在哲学意义上,都与上海的城市肖像相距甚远。尽管吴可没有选择彻底离开故土,但他逆黄浦江而上,把工作室安置在了远离上海都市喧嚣的千年古镇水乡朱家角,潜心勾勒山水世外桃源。
吴可虽寄情山水,但他并非逃避城市化和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效应。吴可笔下横陈的手卷和狭长的条幅,让人联想到川流不息的黄埔江和外滩高耸的摩天大厦;而禅意清幽的山水间醒目的湖蓝和青碧,则闪烁宛若上海不夜城的霓虹。高山流水与现代化的隔空对话使吴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并试图通过画面找到平衡支点。
在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英国艺触咨询总监肖朗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陈瑞看来,吴氏山水对当代生活的关注正是石涛所言的“笔墨当随时代”的一种写照。吴可在充分体会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与精神之后,有判断、有选择地吸收当代艺术与现代观念。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欣赏与传播的壁垒,更将为西方观众带来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别样体验和感悟。
《别样山水》——伦敦艺术大学的切尔西艺术学院吴可个人作品展在Cookhouse展厅向公众开放至 2017年9月26日(24日闭馆)。
对话艺术家吴可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的吴可于1986年开始学习中国画。他师从石禅及黄阿忠,以中国传统水墨为载体,不断探索“山水画”的绘法及意境,试图用吴式“山水””的别样意境呈现自己对自然景物新的感悟、内心的意愿和情感。
从事绘画31年,直到近几年,吴可才开始正式举办个人展览。吴可说:“对举办个展这事儿,我很慎重,我必须要充分的准备。”在前些年的展览中,吴可还是多以传统山水画为主,而近两年他有所创新,在黑与白的传统山水中添加了鲜艳的色彩,以及技法的拙朴。
《华闻周刊》:您自称是“一两山水居、问松草堂主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
吴可:在中国,一两是个重量单位,它的重量很轻。中国的山水画是博大精深的,如果能把它的精髓能学到一两,我认为就已经足够了。这是我的一种心态。在宋元时期,中国的山水画达到了一个巅峰,我们现在想要超越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现在完全体会不出当时人的心境以及社会背景和文化。
《华闻周刊》:你主要是以画山水画为主?
吴可:山水画更能表达我的心境,它体现的是天、地与人的关系。中国许多地方面对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副作用,人们生存环境面临较大考验。也许正因为现实生存环境的变化,促使我有一种想改善美化环境的意愿及冲动。山水画这一特殊载体可以很好地表达我的这种诉求——即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生活环境。就像我自己生活在画里。
《华闻周刊》:你的长幅作品挺多,这种绘画是不是更难掌握?
吴可:这是我在绘画中的一种形式。中国绘画的构图是散点透视,比较随意。在安排画面聚焦点时,长短横竖的影响不大。
《华闻周刊》:在你之前的作品中,我看到的多是写实画法,能够看出你的绘画功底非常深厚,而这两年创作的绘画风格有了明显的改变?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
吴可:我之前碰到过国外一些做当代艺术的画家,他们总体认为中国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就是黑和白,有一种消极的因素在里面。而我却认为绘画应该是给人愉悦、积极向上之感,所以我大胆地添加了这些明快的色彩。
《华闻周刊》:在现在的绘画中,用了青绿山水的风格。我们知道青绿山水是中国画的技法,这是有意为之吗?
吴可:对,这次来欧洲,我希望让更多西方人能够了解中国的山水画。很多人对于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有误解,我用的所有颜料都是中国的。这些颜色在敦煌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而且所有的山水画家,一定绕不过青绿山水画。但我的作品又与青绿山水不同,无论是技法还是颜色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华闻周刊》:而且从你新创作的作品中,与之前的写实画反差很多。似乎看到了稚拙派的风格。这是中西合璧?
吴可:是的。对于每个画家,他们的绘画基本功都是非常扎实的。在中国画里,拙要好于巧。
《华闻周刊》:另外,我还看到在很多绘画的作品名中,题款的风格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吴可:对,为了做到画风与书法的统一,这样整个画面的气息才能够协调。落款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很重要,我想将中国的传统和现代相结合。落款在我的作品中,就是画的一部分,相辅相成。
《华闻周刊》:相比英国的风景画,你的作品与它们有何异同?
吴可:与西方绘画中的风景画不同,中国山水画所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则是画家面对真山真水的一种自我的理解和感悟,是情与景高端融合的一个再现,所以我画的“山水”都是意念之中自己想要的山水。我认为或许山水更加能表达博大、深厚的情感心境,更能营造出一种“诗性”的意境,这是我所追求的。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