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近些天来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而这“浪尖”也随着风向瞬息万变,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先是为老虎开“哀悼会”,后是批评动物园票价太贵,从一个立场到另一个立场不断出现反转。有人高调表示根本不应该有动物园存在,倡导众生平等,有人抨击过度同情老虎是一种“冷血逻辑”,人命岂不是更金贵。↓↓
其实同样的情况不久前也在美国发生过。去年5月,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为救四岁男孩射杀了一只稀有大猩猩。美国网友也在网上为“谁该死”吵得翻了天,与现在网友们的反应颇为相似。
2016年5月28日,一名美国男童翻过护栏,掉入猩猩园,也刚好有游客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幕。视频中名叫哈拉比(Harambe)的西部低地大猩猩是稀有物种,就在事件发生前一天才刚刚度过她的17岁生日。起初哈拉比好像并没有伤害男童的意图,然而随着围观人群的尖叫声、恐慌声越来越大,哈拉比好像被激怒,抓起孩子脚踝在水中快速拖拽,之后又把他带到园区深处。
事件发生10分钟后,辛辛那提动物园危险反应小组“做出艰难的决定”,将哈拉比射杀,解救了男童。所幸男童没有危及生命的伤势。辛辛那提动物园在社交网络上发表了一份声明,“失去哈拉比让我们心碎,但一个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我们的危险动物反应小组必须快速做出决定。” 园长也接受了相关采访,解释说,之所以没有使用麻醉剂,是因为麻醉剂不会立即生效,且这一举动会激怒大猩猩,很可能导致小男孩面临生命危险。
然而动物园的解释并没有平息众怒,舆论进一步发酵,孩子的父母被网友“人肉”出来,受到无数的谴责和谩骂,甚至死亡威胁。有网友在脸书上评论说:我更希望看到她(孩子母亲)死,而不是大猩猩死”“他们就该让那个男孩去死,让那放任孩子的老妈受到教训。这根本不是大猩猩的错。”舆论话题甚至一度上升到了种族层面。有网友认为,因为掉入壕沟的是白人男孩,才会射杀哈拉比,如果是黑人男孩,动物园顶多用镇静剂。甚至有网友提出,哈拉比才是手无寸铁的“黑人”。↓↓
反观此次宁波老虎伤人事件,大家有没有发现,中美网友的反应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人们看到无辜动物被射杀,大多反应都是“惋惜并愤怒”。然而接下来人们的行为却越来越失控,开始出现对死者的过激言论“死得好”、“活该”,甚至对死者的调侃与段子也迅速扩散开来。↓↓
针对谴责死者的言论,网友指出,人们不是真的冷血,而是痛恨不守规则的人,网民的评论反映出人们对规则的呼唤,希望不守规则的人得到惩罚。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随着事件的发酵扩大,网友的评论已经不仅仅是就事论事,而是很大程度上牵扯到社会问题。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情景、角色代入。痛批不守规则的那部分人,也可能想起的是自己被不守规矩的人抢了绩效、荣誉甚至饭碗,心生不满,期待有“老虎”出现惩罚这些“以破坏规则为荣的恶人”。↓↓
美国哈拉比事件中,关于种族层面的舆论又何尝不是社会不公的一种体现呢?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说,这份社会情绪是不是超过了他们理应对事件本身承担的责任?
再举一个美国的例子,2012年匹兹堡动物园一名幼童被母亲放在护栏顶端观看野狗,却不慎跌落到围栏另一侧,被栏内野狗咬死。事后幼童母亲向园方索赔,园方指责家长违反了参观规定。最后法庭判定,动物园没有对意外做好足够的预判,要求动物园给予赔偿并将野狗转移,拆除围栏。
对于此次老虎伤人事件,同样有网友认为动物园没有履行自己责任,采取迅速有效的应对措施。从事件发生到营救人员赶来花费一个多小时,动物园是否有危险动物反应小组呢?
随着网上的争论愈演愈烈,舆论也形成两个阵营:一方认为老虎可怜,死者咎由自取;一方认为人命更重要,一味同情老虎的人太冷血。两者相互驳斥论理的文章层出不穷。而这唇枪舌战的“刀光剑影”中,逝去生命的主角却再也无法发声了。
美国辛辛那提事件中,人们为了纪念哈拉比给她铸了一座铜像并写了一首歌,让人们在口耳相传中铭记她的牺牲,也时刻提醒那些“疏于约束自己”的人,这样她的死也算有些价值与意义了。
在这次的老虎咬人事件中,围绕着老虎该不该死、到底谁该担责的问题,中国网友争议很大,舆论还不断反转。但从上面的各种例子来看,这其实并不只是中国特色,而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一个全球现象。社交媒体上观点满天飞,而事实增量少,最终拼的只是谁的观点犀利、谁的标题狠,图的也只是一时的嘴上痛快。而事实到底如何呢,未来又该如何去避免这类问题呢,却少有人深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面对生命的两难选择时,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仍然会本着人命优先的原则。老虎之死令人惋惜,而人之死也同样值得哀悼,无论他是不是逃了票。
本文为“英伦依邦”(微信公众号ID:ukwutuobang)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内容合作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