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慧勇
新年之初,当大多数留英学生社团刚刚从新年假期的聚餐游乐中调整过来,开始忙于筹备中国春节的娱乐项目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生社团中国发展协会(China Development Society,CDS)的会员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该协会的 “第三届(2011年度)中国发展论坛”。 1月22日早上9时,当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和LSE校长霍华德·戴维斯(Howard Davies)并肩步入LSE主楼礼堂,斯文有加的劳文斯略显紧张紧随其后,在环视了满座宾朋的会场后心里踏实了许多。 作为LSE中国发展协会时任主席,于2月初换届卸任的劳文斯在接受《华闻周刊》独家采访时称,论坛的空前成功让他为在任期间辛劳付出颇感欣慰。 2011年度中国发展论坛成功邀请到了30多位业界权威的演讲嘉宾;近10个专题的分论坛交锋讨论;吸引了包括汇丰集团、保诚保险、力拓公司、48家集团俱乐部、太古集团等国际顶尖企业组织的赞助;450人参会的规模。 作为一个以中国留学生为主的学生社团,如何成功筹划“中国发展论坛”,邀请到高质量的嘉宾、长期合作的赞助并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呢?LSE中国发展协会的成功有哪些值得其他学生社团借鉴的呢?劳文斯和协会公共关系部部长顾亦闻接受了《华闻周刊》专访,畅谈成功心得。
(LSE校长霍华德(左)和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出席中国发展论坛并做了主题演讲。 LSE·CDS供图)
用诚意感动嘉宾
据劳文斯介绍,中国发展论坛创办于3年前,尽管第一届的演讲嘉宾只有将近10人,听众为150人左右,但论坛的形式和结构雏形已现。当2010年第二届论坛时,嘉宾档次明显提高、参会规模达到300多人规模时,让此后全面接手协会主席职务的劳文斯压力倍增。如何邀请到更权威的演讲嘉宾,成为论坛内容成功的关键。根据劳文斯和顾亦闻介绍,论坛的嘉宾不但是邀请到的,更是被诚意感动到的。 首先确定论坛和分论坛主题,然后发动整个社团的成员集思广益,拟定一份理想的嘉宾名单。 其次,用最正规的职业化操作,通过邮件、正式公文、协会背景材料的寄送、反馈回复、邀请跟进等等,严格按照一流的职业客户关系运作模式进行。 劳文斯称,其实许多嘉宾在之前并没有什么联络,但通过两到三年的不断熟悉沟通,最终被感动的知名嘉宾大有人在。一方面利用现有资源,更多的是信义积累的过程。偶尔也会通过校友等人脉关系引荐邀请。嘉宾的名头固然重要,但其在业界的声誉和研讨气场是最重要的标准。每场分论坛至少要有能够主持交流、活跃气氛的嘉宾。
职业精神赢得赞助
“尽管我们是学生社团,但在寻求赞助的过程中始终以一个职业的高端企业或投资银行的角色去进行的。”劳文斯多次提到“职业(Professional)”,“我们决不会以学生身份试图获取同情的心态去操作。” 劳文斯认为,协会赢得赞助的主要方法是: 职业的操作:准备完善、系统的社团和活动材料,用顶级公司公文、文件材料的模式制作。 诚心换信任:协会从来不要求赞助商先出费用,而往往会在第一次合作时先向赞助商证明反馈效果,然后再由赞助商提供支持。 超值的回报:寻求赞助的目的是为了活动的成功,全力办好活动才能超值回报赞助商的投入。 专业的谈判:在和赞助商谈判的过程中,协会往往跨部门合作,派出最专业的(学生)谈判代表,按照商业谈判的流程,让赞助商感受到我们(学生社团)的职业精神。 “有不少兄弟社团找我们,说能不能给一份赞助商名单给他们。其实几个电话或邮件,一张A4纸拉赞助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顾亦闻补充道:“赞助商对我们的支持是长期诚心、诚信、互惠互利的结果。一朝一夕或者娱乐游玩的心态是不可能打动赞助商的。”
社团可持续发展
“由于本年度中国发展论坛的空前成功,也为今后的筹备带来空前压力。对于能否保证论坛质量并不断发展壮大,劳文斯有足够的信心:“因为我相信,一个组织必须有合理的体制和可持续发展组织结构、以及完善的人才梯队才能保持业绩的可持续。而这也是我任内重点建设的。” 劳文斯坚信完善的组织体制远远重要于优秀的个体人才,社团的成功必须依赖一个非常完善的管理结构和体制。在这种信念的指导下,其任内加强了至少三方面的建设。 第一,加大了社团内部功能性部门的工作流程、骨干选拔机制建设。劳文斯认为,学生社团同样需要严格的职业要求和精神,将学生社团当作商业机构或一家投资银行来运作。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是学生而降低要求。 第二,完善了内部培训机制。保证社团新成员在工作技能、社团文化、归属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训。 第三,建立了一个高品质的社团网络平台。包括数据库、社团资源管理、会员空间、网络交流平台、网上学习资源、网上支付系统。 当一个职业化的体制逐步完善后,具体的社团活动项目犹如水到渠成。 尽管活动未必会影响具体的学习成绩,但牺牲日程休息时间、牺牲暂时学业是难免的。 劳文斯认为,作为学生社团,如何处理好学习和社会活动的冲突,平衡活动带来的社会资源以及可能的课业影响,同样关键。“我们要求和希望社团成员兼顾学业和社团活动。” “在做活动时,我们不会刻意计较得失,只是全身心专注投入,收获反而会更大。”顾亦闻认为:“因为越是付出的多,我们就越希望活动的成功能够弥补多方的付出。希望总体的收益最大化。” 劳文斯肯定地说,中国发展协会的活动总体受益肯定是正面的。无论是职业精神、组织能力、沟通技巧、资源统筹以及在知识层面的提高;而通过活动得到的社会资源更是无价的,许多协会的骨干、学长们因此到了非常高起点的职业生涯。 如今已经卸任的劳文斯希望通过协会的努力,能将中国发展论坛的规模扩大到两天、影响力至少辐射到全欧洲。在不脱离学生社团的基础上,办成学生组织的世界级论坛。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