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慧勇
2011年1月10日,面向中、英两国高校的第五届中英创业大赛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中国苏州同步开幕。以“激发学子创业热情,促进中英科贸交流”为宗旨的中英学生学者创业大赛,从2005年9月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 前4届大赛共有近千份符合标准的商业计划进入外围赛。参赛项目涵盖高新科技,包括通讯、新材料、光电技术、计算机网格等众多技术领域,以及中英教育、金融服务、旅游、贸易等领域。
变“大赛”为创业孵化
“与前4届大赛相比,本次大赛改变以往的自由选题为限制命题;将科技创新拓宽到创意创新;从获奖项目的介绍宣传到实际商用”,大赛组委会主席庄定善先生在接受《华闻周刊》专访时指出:“希望通过此类改变,使获奖项目更快更直接地转化成创业项目。” 但也有业界人士担忧,此次创业大赛的转型会不会过于商业化或功利化。也有人质疑限制命题的形式会不会将激励创新的大赛转变成商业项目招标大赛。 创业大赛,究竟是重在“创业”,还是侧重“大赛”?中英创业大赛本身也在不断调整。 在过去的四届大赛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项目,然而由于此前部分参赛获奖项目所涉及的学科比较宽泛,有些项目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给项目的后期推进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据庄定善先生讲,尽管有不少项目受到投资方青睐或进入投资商讨阶段,但商业转化的难度大、周期长,而进展缓慢。出于这些考量,本届大赛做了至少三个方面的调整。
历届中英创业大赛简况 |
届次 | 历届优胜者 | 符合标准的 参赛提案数目 |
第一届(2005年) | 一等奖:华威大学 宋无尘 二等奖:剑桥大学 汪之涵 三等奖:剑桥大学 刘超 诺丁汉大学 Steve Khoo | 159 |
第二届(2006年) | 一等奖:利兹大学 吴金卢 二等奖:谢菲尔德大学 白嗥 三等奖:佩斯里大学 李梦颖 剑桥大学 洪智勇 | 209 |
第三届(2007年) | 一等奖:诺丁汉大学 樊宇 二等奖:剑桥大学 高锋 三等奖:牛津大学 丹•尼古拉 | 324 |
第四届(2009年) | 一等奖:牛津大学 于震 周翊民 二等奖:伦敦大学 邓华 三等奖:帝国理工学院 刘强 | 301 |
数据来源:中英创业大赛(China-UK 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 |
自由选题转型限制命题
首先,参赛项目由自由选题改为限制命题。本届大赛将参赛提案限定在了三个领域内。包括Android系统程序、Joomla平台的实用插件、和以手机或轿车为主题的创意广告视频动画等。庄先生指出,限制命题不但可以使后期的评选更有参照对比性,又能够增强获奖作品的商业转化率。
科技创新拓至广告创意
其次,项目范畴自科技创新拓宽为创新创意。本届中英创业大赛的三大主题之一,是以手机或轿车为主题的创意广告视频动画。通过大赛,希望能帮助国内有进军国际市场意愿的企业,开发出符合欧美审美观的优秀广告创意作品。 “英国是世界广告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和商业中心,如何从各大高校发掘优秀的创意,并为创意者提供一个创业平台是大赛的初衷之一”,庄定善先生认为:“大赛只是过程,而创业才是目的。”
宣传推广转型商业孵化
另外,大赛闭幕之后的推进方式将从介绍宣传转变为实际商用创业支持。 据组委会庄先生介绍,本次大赛将尝试与电子商务平台相结合,负责项目商业化的配套服务,直接面向市场推出参赛者拥有知识产权的优秀作品。比如通过与中国出版集团以及中国对外翻译出版集团(英国)公司等合作,直接推广应用电子图书软件的获奖作品等。 此次大赛还希望在帮助国内的软件开发者登陆欧美的成熟软件市场的同时,也能帮助国内有广告意向的商家开发低成本高质量的在欧洲本土合成的宣传视频。通过小起步、低成本将获奖作品产业化。 据大赛常务副主席赵丕侃介绍说,中英创业大赛自身,也本着创新的理念,既面向国内的投资方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项目平台;同时,也为有志向在英国创业的中国才俊们提供一个交流的纽带。 本届大赛由迈豪基金会主办,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英国诺丁汉市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等中英两国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协办。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前署长安德鲁·凯恩(Andrew Cahn)爵士出席了开幕式并以《中国如何适应国际化的世界贸易》为题做了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