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口弦,又称“响篾”,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乐器。据《世本》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彝族就制造并使用口弦,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它也是彝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古老的乐器。
彝族口弦是一种长约两三寸、宽约五寸的竹片,中间精心雕刻出长形的簧牙,有的用簿铜片制成。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簧牙靠近嘴唇,右手指弹动弦片,用气鼓动簧牙产生的音响和弦片本身固定的音韵交织在一起,形成铮铮动听、柔和婉转且非常接近彝族口语的音乐旋律,所以彝族人说“口弦会说话,月琴会唱歌”不是乱说的,它传递了心声,起到了交流信息的作用。
关于口弦,还有一个凄美的彝族民间传说。从前有个老阿妈生了两个聪明伶俐、勤劳能干的女儿,但先后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孤苦伶仃的老阿妈很伤心,用竹子削了一厚一薄两块竹片。想念女儿时,她便把两片竹片含在嘴里,用手指轻轻弹,如同两姐妹唱歌说话安慰她。阿妈把口弦保存在一个十分精巧的小竹筒中揣在怀里,思念女儿时,就掏出口弦来悠悠弹响,听女儿唱歌、讲话。后来,口弦就成了彝家人传情的乐器。
彝族男女都喜爱口弦,他们随身携带,口弦逐渐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饰物。彝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离不开口弦,他们用口弦音乐互诉爱慕之情,把口弦作为定情信物相互交换,佩戴口弦也慢慢成了彝族男女进入青春期的标志。
编辑/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