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轨迹
2011-01-14 00:00:00 1756 0 记得在读中学的时候, 我的立体几何学老师是位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的年轻女教师。 在课堂上,当我们讨论到在三维空间中的两条直线平行时其夹角是多少,我与老师的观点不同。 我是少壮的直拗,在全班同学的众目睽睽之下,自我炫耀地论证了我的观点是正确的。搞得老师大红脸。 但是,她决不退让地说明了她是对的。 事过几周之后,我去班主任办公室谈论班上的事情时,数学老师私下告诉我,“你的观点是正确的。” 在一个平面上,如果两条直线不相交,则它们是平行线。在一个立体空间中,若两条直线平行,尽管它们的方向不同,则它们也是无法相交的,无论怎末延长它们的两端。 在几何学里,人们认为,线是点的轨迹。当一个点运动,则划下一条线。当两个点都进行著直线并且相互平行运动,它们则划出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若我们这些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人都被看成质点,像物理学里讲得那样,我们每天则在划著自己的生活轨迹。 初来英国时,路上很少能看见中国人,两年後的一天,我在伦敦西部伊凌(Ealing)的一个公共汽车等车,发现迎面走来一位年轻的中国女人。 窈窕身材,仅比我这中等男人身高矮一点儿,白晰的面庞上每条轮廓线都刻划著美丽,一种端庄稚美,嘴唇是本色鲜红,天生修长的秀眉下,闪光的大黑眼睛像是在向我询问著什麽。 我深深地被她的美丽所打动。我很快地於她攀谈起来,她告诉我,她住在纽卡斯尔(Newcastle),这是来伦敦旅游,下一站她将去牛津市(Oxford)看看。 在她的谈吐中,可以感觉到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中国人那种淑女的典雅、含蓄和休养。 我们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到达伊凌广道(Ealing Broadway)终点站,然後,一起转乘地铁,向伦敦西部二区行进。途中,我坐 在她的身旁,心里想,她的美丽真是不亚於任何一个中国电影女明星。因为她的典型中国美,使我感到,在这人如潮水般的伦敦自己能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她的妩媚使我禁不住想∶她若能成为我的家妻该有多好! 顿时,我开始局促,感觉非常尴尬。想询问她的芳名,留给她我的电话号码,又难于启齿,自己的休养和含蓄禁锢了我的勇气,自觉一下子变得这麽无能,失去了中学时代的那般执拗的自我表现能力。 她好像觉查出我的尴尬,她慢慢地把目光从对面地铁的窗户转向我,提出让我给她在地铁上照张像,我很愉快地答应了。但像机里没有胶卷,她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胶卷,告诉我她不知道怎麽才能把胶卷装进像机。我接过胶卷,一边用我在大学里讲课时口吻讲解,一边把胶卷装入像机。 然后,找好角度,给她照了两张照片。照完像後,我发现我已经错过了应下车的车站。这时,我不得不告诉她,我得下车了。当时,我已经没有时间再留电话号码给她,就匆匆忙地下了车。 当我抬眼向她望去,她的目光是那麽深沉地望著我,地铁的门缓缓地关上了,车厢随著巨大的铿锵扎轨声徐徐地向前移动著,她的目光依然留在我的脸上。 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最后的离别。我挣扎著向地铁驶去的方向跑去,眼看那紧闭的车门和车里的她的身影,在我的视野中渐渐地消失。 想想真是遗憾,两条直线仅在这一处相交,然後,则向那无限的远端不断地延长著,时光流逝得快,离别她後已有二十多年了,一切犹如果发生在昨天一样。 我们可能在英国各自都经厉许多许多,规划着自己的生活轨迹。但,我一天也没停止对她的思念。不知她现在是否仍是单身还是已经结婚了?想到这真是愁伥不已。 我曾又去过伊凌,也曾去过纽卡斯尔,却不再也没有见到过她。 她那美丽、端庄、典雅的身影,每时每刻都荧绕在我的脑海里。 我踏遍了伊凌每一条那象似远离尘世的街道,茵茵静谧的绿草坪,纽卡斯尔的熙熙攘攘商业区和那车辆来往的繁忙道路,她却杳无踵影。 我们的生活在这三维空间中进行平行直线式的运动或者在那次相交的交点处向著无限远分离时空延长著各自的轨迹。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终生遗憾。这种悲惨竟然比牛郎星还痛苦,在我的生活轨迹中没有七月七日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