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葵: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创业学院院长,中国首批海外归国MPA(公共行政管理硕士),中国求职节目 《非你莫属》Boss团成员之一,CCTV《绝对挑战》专家评委,《赢在中国》——商战特训营总裁判长,CCTV《年度雇主》评委。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记者;曾任柯达公司大中华区高级经理,营销委员会委员;人众人教育集团总裁。
“我不是明星,大家如果愿意听我说,就听听我说的,别把我期待得或者想象得太完美,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如果将来谁看到我犯了什么错误,你们应该觉得这很正常,因为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骨子里还有点儿叛逆的摇滚青年。”
杜葵被广为人知的是他作为《非你莫属》Boss团成员的这一身份,从这一档电视求职节目的第一期开始,杜葵就在场上,侃侃而谈,给予了众多求职者十分中肯的意见,并凭借着资深海归的身份、和蔼的态度,以及十足的才气受到众多年轻求职者的欣赏和尊敬。
在伦敦见到杜葵,本人比电视上看起来更加温文儒雅。在我们的聊天过程中,尽管杜葵讲述的全是他自己的故事和生活体验,但听者却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舒服、自然,对话结束后,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杜葵身上你会听到、看到、感受到生命的生生不息。他在大学毕业工作5年后毅然辞职出国留学,一切从零开始;他在“人众人教育集团”担任总裁,做得风生水起之时却转换跑道,加入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outh Business China)做起了公益;他从46岁开始学习打架子鼓,穿着牛仔裤、橘色衬衣、戴着雷朋太阳眼镜、头上扎着三角巾在《非你莫属》的舞台上演绎,声称60岁之后要找一家爵士酒吧去做一名乐队鼓手……
杜葵,因为一辈子都在寻找存在感,所以一辈子都在尝试做很多不同的事情,但看似在不同的轨道上奔跑,却又始终如一,一直在执着地追求他最理想的状态——用自己的影响改变一些人、改变一些事。
◆为寻找存在感一切从零开始
1985年,杜葵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先后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青年报》担任记者。“那个时候记者的地位很高,但也很容易迷失自己。你会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觉得自己一点也不重要,你拿出去一张名片,人家会特别尊敬你,但其实是因为你名字的前面写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或是‘中国青年报’,你是谁一点也不重要。”此时的杜葵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他带着“从零开始”的强烈愿望准备出国留学,他希望可以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希望可以在世界上其它地方找回自己。
杜葵最后申请了30多个国家的40多所学校,得到了7、8个国家的10几份录取通知书,其中包括希腊雅典大学、瑞典大学、土耳其大学……对于现今80、90后留学生更习惯于认准一个,最多两个国家,申请该国不同学校的情况来说,杜葵的这一在世界各地高校广撒网的举动着实令我大吃一惊,杜葵对此解释说:“我出国留学就是为了看世界,去哪都无所谓,一开始完全没想到我会去比利时,比利时的中国留学生很少,当地人看到我也很吃惊。”
杜葵选择比利时大学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是因为学费便宜,只需付几百美金的学杂费,第二是担保容易。
◆留学比利时:打工是一个基本的常态
出国留学这个决定让杜葵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除了必须放弃炙手可热的国家媒体记者的职位,同时还让当时一个月才挣100多块人民币的杜葵父母负债累累。回忆起那段日子,杜葵依旧能清晰地记起当时人民币在黑市上的美金兑换率,“我那个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才70多块钱人民币,这在当时的黑市上只能换到7个美金,也就是说每个月的收入只有7美金,在这样的状态下想要出国留学只能四处借钱。” 依靠父母四处借钱,杜葵最后筹到了2000美金,相当于两万人民币,这笔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基本上是杜葵父母不吃不喝20年的收入。
“出国后必须先打工,把借来的钱先还掉。”背负了一身债的杜葵刚到比利时,还没开学就赶紧找到一家中餐馆打工。他说那个时期打工是一个基本的常态,除了白天的学习,晚上都是在打工中度过,最多的时候杜葵同时打着四份工。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在课堂上学的内容我基本上都想不起来了,其实那几年完全处于从社会底层重新打拼的生活状态,重新建立自己的自信,从什么都不是到在西方社会也能做一些工作,获得周围人的尊重,我觉得这些才是特别重要的,对我后来工作能力、素质的培养都特别重要。”相较于课堂上的学习,杜葵显然更感谢海外生活本身对他的磨炼。
◆海归回国入外企,4年工资级别涨5级
1996年,已经在比利时拥有一份稳定工作、有房有车的杜葵以中国首批海外归国的MPA(公共行政管理硕士)的身份回国,并顺利加盟柯达公司中国总部,经历了柯达的营销、公关、广告、市场支持、渠道等诸多部门,4年多的时间里工资级别涨了5级,职位从市场公关(Marketing PR)做到大中华区产品经理。
杜葵坦承,刚回国的时候,海归不多,比较稀罕,也显得金贵。杜葵刚到柯达,月薪是5000人民币, “我去邮局领工资,邮局工作人员看到我工资单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还问我: ‘这是你一年的工资还是一个月的工资?’”杜葵继续说道,“其实我面试的职位是市场公关经理,当时面试我的老板问我:‘你对工资、对职位有什么要求?’我当时的回答是:‘我没什么要求,你们给我一个位置,我就会好好干,我相信我一定能干出好成绩。’所以他们给我的位置是管理层里面最低的一个位置,我离广告上写的位置差了至少三级。”杜葵并没有对公司的这一决定感到不满,反而更激发他的斗志。
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杜葵十分坦然,他不怕,也不自卑,只是拼命地去学习,只要知道谁比他多懂一点,杜葵都会去请教,以至于有的同事直接跟杜葵说:“Sunny(杜葵英文名),你比我还高两级呢,这事你还问我。”很快,杜葵就成为公司里这个领域的专家。在最后杜葵离开柯达公司时,老板对他的评价是:“有勇气,什么事都敢做,愿意去开创,不怕犯错误。”
◆回归到最后,我还是喜欢当老师
还在柯达工作时,杜葵就经常被请出去给其他跨国公司、中国本土公司的员工讲课,同时也是柯达内部好几门课的讲师,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杜葵慢慢喜欢上了培训,“回归到最后,我觉得我还是喜欢教育和培训,喜欢当老师。”
2000年12月,杜葵离开柯达,接受邀请进入人众人教育集团。放弃柯达公司的高薪职位不做,却来到又苦又累工作条件又差的拓展训练学校做培训师,很多人对杜葵当初的选择不理解,但12年后,杜葵再次做出了更令人吃惊的决定,离开人众人,转行专职做公益,成为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outh Business China)创业学院院长。“我觉得人生不同阶段可以做不同的事情,能让人生更宽一些,YBC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公益组织,其动机是帮助更多的青年人成长,然后去承担社会责任,去解决这个社会中存在的好多问题,首先是就业问题,然后是为这个国家创造一些新的价值、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我觉得中国特别缺这样的年轻人,YBC希望可以从社会中找出有潜力的,未来会成为强者的年轻人,在他们一开始还不具备资源和经验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帮助,让他们将来能够强大起来。”
或许对于杜葵来说,转入公益领域是一件比过去在商业领域更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个新的挑战,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就觉得会有意思,好玩。”仔细想想,杜葵的这一决定也并非一时兴起,“这么多年,我干过这么多不同的职位,但我觉得基本的核心并没有改变,我自己知道我的快乐来源于通过对他人的影响来实现价值。所以我觉得不管什么领域什么工作,只要能更好地帮我实现这个理想,我可能发自内心很自然地就去选择了。”时至今日,杜葵依旧走在教育育人这条路上。
◆寻找存在感的摇滚青年
现在的杜葵除了忙YBC的工作,也会抽出时间站在《非你莫属》的舞台上继续扮演职业导师的角色,还在学习打架子鼓。“当一个鼓手是我年轻时候的梦想,我内心其实是一个摇滚青年。”杜葵说他从中学到大学一直都挺叛逆。他告诉我他大学里的一个故事:一次杜葵交上了一篇表达了自己独立思想的论文,但他在文章中的很多观点,老师都无法接受,要求他重新一篇,否则这科成绩不及格。于是,杜葵从别的简报上找了一篇论文,一个字都没有修改,原封不动地抄上去,然后得了一个优。杜葵说他当时只是想给这所学校一个讽刺。“我觉得人的独立意识是很重要的,要不然你在这个世界存在没什么意义。如果我们所有人都一样,其实根本就不用活着,我觉得活着就是要不一样,活着有你独立的感觉、独立的判断、独立的思想,不被身边很多很现实的东西所左右,这是一个人找到自己存在感很重要和很快乐的点。”
从过去到现在,甚至到未来,不管杜葵在干哪一行哪一业,不管杜葵是职业导师还是摇滚青年,他始终都在寻找一种叫做“存在感”的东西,一直都在让自己的存在变得更有意义。
杜葵说他现在的状态可以简单地用两个字来描述:自在。杜葵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说他还比较擅长做这些事情,做得还不错,虽然累,但是很开心。
不久前,YBC做了一个10周年的巡回故事会,杜葵也讲了一个10分钟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他说了这样几句话:其实做公益是一个自私的选择,因为我喜欢快乐,所以我选择去帮助别人,因为帮助别人是最容易获得快乐的事情;因为我愿意学习成长,所以我就去辅导别人,因为每一次辅导别人我都还能学到东西;因为我这个人比较简单,特别喜欢跟好人在一块,所以我就选择公益,你会发现在这个圈子里,好人比较多,这让我更有成就感,更快乐,更有存在感。
【采访后记】
杜葵的另一面
杜葵来伦敦期间,他发了这样一条微博:“跑在伦敦泰晤士河边,今天5公里。”杜葵说他有一个习惯,特别喜欢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后,用跑步的方式去体会这座城市,尤其是在早上或者晚上,在不同的天光下,可能会看到平时出来工作、旅游看不到的景色,杜葵说这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提到运动,杜葵又自觉不自觉地显现出他作为职业培训人的本性,开始“教育”起不爱运动的我:“运动很重要,尤其是年轻人,一定要多运动。通过运动了解自己的身体,控制和把握自己的身体。”我开始好奇他是否会将这种职业特性带入到家庭中。
“过去很多年都是这样的,我把自己当作孩子的领导和老师,但这其实是一个错误。”杜葵很诚实地回答我,并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儿子读初中时,我总觉得我儿子不像我期待的那样努力,所以我就给他举例子,你在北京,你每年花的钱可能足够10个农村孩子一年的学习和生活的费用,你应该更多地努力才对。”但是杜葵的儿子跟杜葵说了一句让他当时特别震惊的话,他说:“爸爸,你的这个比较毫无道理,因为第一,不是我选择了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第二,我生活在你们这样的家庭,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如果要比较的话,应该跟我现在的同学比较,我是不是比他们花了更多的钱,我是不是比他们更不努力。”杜葵说他当时真是哑口无言,从这一次,杜葵开始意识到,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他当时就跟儿子许下了承诺:“爸爸以后再也不会做这样的比较了。”“作为一个父亲,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忍不住想让他跟我一样,但其实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总想让他像我一样的时候,我总会失望,然后我无形中给了他很多压力和焦虑,其实对他的发展是不利的。”现在,在家庭以外,杜葵是年轻创业者、求职者们的职业导师,在家庭,杜葵却更像是他儿子的朋友。
杜葵说他太太基本不看他的节目,偶尔看一下也只是给杜葵提点意见。至于杜葵的同学基本不太知道他在做什么,在他们的印象中,杜葵还是过去的那个同学。走出《非你莫属》,摘掉职业头衔,平时的杜葵是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昔日的同学。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