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卫夫人说,她决定自己出门去买花。
然后我也坐地铁从威斯敏斯特站下,把《达洛卫夫人》小说中的步行路线重走了一遍。
伍尔芙不停地在自己的日记和小说中表达她多么喜欢在伦敦步行,“太好过于乡间行走。”她说。于是我们身在伦敦,为什么不走一走她90多年前走过的路呢?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达洛卫夫人》的。其实那部小说整个情节就是一个女人的一天,她出门去买一束花,在夏日伦敦行走。在行走过程中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以及一切。然后她回到家,她曾经拒绝过的彼得来访问她,使她开始质疑自己现在的生活。“每个人结婚,都会失去一些东西。”小说中说。
我刚出威斯敏斯特的地铁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苍茫的,宏伟的,壮阔的,不需要过多言说的。在夏日傍晚的伦敦,显得特别古典凝重。
路过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我接着来到小说中提到的维多利亚街。小说里所描述的帽子店、手套店、三文治小贩全都没有了。今日的维多利亚街是现代的,白墙的,摩登的,透明玻璃的。可是还是有偶尔一两处的历史感颇重的建筑跳了出来,让我觉得格外难得。
判断一个女人是否是淑女,一个关键性细节是她的手套。伍尔芙在书里说。然而今日的维多利亚街是没有专门卖手套的了。今日的淑女,大概也不怎么戴《唐顿庄园》里的那种长手套了吧。
沿着维多利亚街一直往前走,直至快走到维多利亚火车站的时候,我看见维多利亚宫剧场(Victoria Palace Theatre)。这座剧场始建于1832年,按照《达洛卫夫人》的场景设置在1920年,她当时的步行肯定是看见这座宫殿的。然而在小说中却并未提及。
剧场的正对面有一条街道,沿着这条街穿行,我们会来到小说中提及的Pimlico。周五的晚上,这条街因为充满着饭店和酒吧,显得格外热闹。很多pub(酒吧)的门口,成群成群的英国人,手捧大杯啤酒,边喝边高声笑谈。各种餐厅,露天座位几乎全部坐满,侍应生端着盘子穿梭行走。这种情景,是达洛卫夫人当年无论如何看不到的吧。
我之前摄影课拍的作品,有一张名叫《达洛卫夫人》的,老师很喜欢。也是年近五十的一个女人,穿着一件红色的触目大衣在等红灯。我当时一看见她就觉得她简直是达洛卫夫人2013版,同样边走路边思索,回忆青春,在婚姻里被困。旧时放弃的选择,会质疑今日的生活。像鬼魂似的一切重新翻腾。“她在一秒钟之内觉得极度年轻,同时又在下一秒钟觉得无比老去。像一把刀子,锐利地剖开生活的纵切面。”
我最喜欢,小说里的这句话。
继续行走,在Carlisle Pl 至Upper Tachbrook街的时候,遇到一家很有趣的、古色古香的、店主固执骄傲的帽子店。这家店的外表很明显的感觉是陈旧的,老店无疑。一进门,岁月的樟脑气味、昏暗的光线、骄傲地不招呼客人的店主,以及上千顶、地道的、英国的帽子,让我强烈感觉自己仿佛终于穿越到小说中所说的帽子店了。店主给我介绍了一种和运河有关的帽子,我打死也没听过那个单词,他也不会拼写。于是他背过身,很不高兴的样子。
离开帽子店,不几步就到达了Pimlico。从那里折转,用手机里一个超好用附指南针的app,导向圣詹姆士公园。然后再沿着邦德街走,在一家叫Hatchards’ 花店,达洛卫夫人会买一束花。然后再沿着邦德街往回走。可是今日的邦德街已经没有裁缝店和鱼贩摊了,我们自然也品尝不到克拉丽莎的父亲买的冰冻三文鱼了。
从邦德街转向Brook街,然后再“滑翔”到皮卡迪利,路过白金汉宫的门前,到达摄政公园。在公园长椅上,是小说中从一战回来的有些疯了的赛普特莫斯和他的意大利妻子坐在那里。其中有一句话伍尔芙写得特别好,赛普特莫斯的那娇小的从意大利孤身一人嫁到英国的妻子,在圣詹姆士公园,是那么固执地挽着她丈夫的手臂。他是不喜欢那种举动的,然而他又想着她是怎样的为他从意大利连根拔了过来,生活在一个朋友都没有的英国。然后他想,最起码我是能给她这一“手肘弯的骨头”的。
伍尔芙的这一“手肘弯的骨头”让我觉得特别形象到位。有时男人之于女人,确实是什么都不能给予的,而最后只剩这一“手肘弯的骨头”。所谓“夫妻”,所谓“人生伴侣”,到最后或许都只剩这一“手肘弯的骨头”的象征。
离开摄政公园,到达圣保罗大教堂。毕竟没有看见一个“拎皮包”的男人站在那里。然后,结束了我的达洛卫夫人之行。
一个女人的伦敦,是伍尔芙从海德公园门,到戈登广场,到Fitzroy广场,到Brunswick广场,到Fleet街的32年的居住经验,浇筑出的一部《达洛卫夫人》。真正的写作者,也是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