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屏风,精雕细琢的窗柩门廊,串串火红的大灯笼……这不是北京的四合院,也不是山西的乔家大宅,这是屹立于“欧洲之巅”、伦敦“碎片大厦”(The Shard)33层的高级中餐厅——“胡同”(Hutong)。
乘坐专属电梯,从地上到达万尺云霄之上的“胡同”,只要花10秒钟。步出电梯上楼,就看见一字排开的窗柩前,金身的坐佛飘浮在案台之上。在一侧的大门上,苍劲有利地镌刻着“胡同”两个字。推开由威武石狮子把守的厚重木门,扶手雕花太师椅围坐在四平八稳的八仙桌旁,服务员穿着对襟唐装来回穿梭。要不是透明的玻璃窗外是伦敦塔桥和“小黄瓜”提醒着我,这是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我的思绪早已随着眼前的一切穿越到了百年之前的北平(北京旧称)。
我正襟危坐在太师椅上,腰板不由得挺得笔直。面前一水儿青绿色的小碗小碟,包在云锦里的对筷,和桌面那火红的灯笼相印成趣。打开
“胡同”的菜单,菜名富有中国式意境:鲍鱼萝卜沙拉叫“包青天”,辣炒扇贝柚子叫“云海白玉”,中国玫瑰酒炒蛤叫“圣旨到”,鳕鱼炸黄豆叫“见龙在田”。几乎没有犹豫地,我们点了北京烤鸭和几个让我们好奇的菜。
十余分钟后,第一道“圣旨到”就下了,我们赶紧“接旨”。“圣旨”(蛏子)由五道“旨”组成,一字排开地呈现在眼前,让我们端详个仔细。鲜美肥硕的蛏子色呈乳白,淋上玫瑰酒、蒜泥和辣酱。舌尖碰触到蛏子时,可以感觉到它已经饱满地吸收了细腻的酒味和鲜香的蒜泥,又保留了蛏子原有的鲜味。
第二道是北京烤鸭,先上半只完整的烤鸭,鸭皮色泽红润,油亮亮地反射出光芒,由师傅现场片皮。为我们片皮的郎师傅来英国已有六年,算是做烤鸭的老手。他一边熟练地为我们片皮,一边和我们解释烤鸭的制作工艺:“我们的烤鸭是用挂炉烤的,挂炉烤鸭的鸭胚受热均匀、强烈,烤的时候皮下脂肪已经融化。挂炉烤鸭讲究每一块肉上都必须有皮,烤制的鸭子皮脆肉嫩。”
“胡同”的烤鸭有三吃,最流行的也是最好吃的是面皮卷片皮鸭。我先趁热夹上几片鸭皮,加上几丝细嫩的鞭杆葱,和着一盘甜面酱,再用面皮卷上,整个送入口中。鸭皮的香酥和柔软的面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鸭皮的外焦里嫩发挥到了极致。还有一吃是把鸭肉剁碎和洋葱丝、胡萝卜粒一起炒,用生菜叶包着吃,叫“鸭肉包芽”,这种吃法很有韩国烤肉的感觉。
(照片由“胡同”提供)
第三道菜辣炒软壳蟹也堪称“胡同”一绝,它有个火红的名字“大红灯笼高高挂”。果然,菜如其名,用一个长柄篮子装着一篮被炒得红艳艳的辣椒,藏在其中的是被一分为二的软壳蟹。这种软壳蟹被炸得酥脆可口,蟹黄的味道与辣椒的呛味融为一体,不得不叫人称绝。我瞟了瞟前后桌的英国客人,他们都点了这“一篮辣椒”。只是不知道英国人吃不吃得惯这道“典型改良版四川菜”,我们是一边吃一边咽口水,一个接一个,舍不得放下筷子。
最后一道是在香港“胡同”吃不到的点心拼盘,由香槟虾饺、带子南瓜饺、蟹肉水晶胶和竹笙上素饺组成,堪称点心里的“豪华阵容”。首先不说味道,光是这小巧玲珑、五彩缤纷的“卖相”已经吊起了胃口,那透着馅料的红的、黄的、绿的薄皮外衣就像一个个身披薄纱的少女,欲露还羞,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