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吴洁勤)

中国人注重养生,外国人注重健康。大家的诉求目标都一样,让身体更健康,让生命更有活力更长久。不过很过国人对养生存在着认识误区,要不然,国内打着养生旗号的骗子也不会那么多。西方人把健康更多看成是一种生活态度,也就是常听到的“healthy lifestyle”。
如今,就是年轻人在紧张繁忙工作当中,也意识到养生的重要性。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过,要知道养生如果不科学地进行,可能会适得其反,“养生”最后很有可能变成“伤身”。
误区一: 无病乱补
听说蛋白粉很好,吃了增强人抵抗力,于是买几罐回家试试;又听说鱼肝油好,买几瓶回家试试。养生切忌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其实在购买这些保健品时,需要多查询该类产品的信息,你要知道适合不适合自己体质,如果服用,有没有其它饮食以及药品的禁忌。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缺什么,补什么”,而且是科学的补才能实现养生目的。
误区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儿孙们总喜欢买补品孝敬,老人是要补,但也要注意量。
误区三: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
误区四: 虚实不分
这个是最常见的养生问题。中医养生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例如,偏寒者继续进补寒凉药补品,就会适得其反。
误区五: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此外,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需求也会不一样;同样的,食疗养生也根据自己身体状况的变化或者季节天气的变化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