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下的镇雄人 睡觉不安稳
2013-01-25 00:00:00 1358 0 2012年9月7日,昭通市彝良县发生5.7级地震,造成80人死亡;10月4日,彝良发生山体滑坡,一所小学教学楼全部被掩埋,18名学生和1名村民遇难;仅仅3个月后,相邻的镇雄再次发生山体滑坡,46个生命湮灭。 彝良发生山体滑坡后,昭通市国土局称之前并没有发现任何灾害迹象;而这次发生滑坡的镇雄赵家沟,同样未列入地质灾害监测范围。但,灾难还是来了。镇雄,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少有坝区。对于这个拥有152万人口的大县来说,人们靠山生存,靠山吃饭,但大山,也似乎时时刻刻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山石经常砸到房子 年轻人打工不愿回来 没有人想到,在一个雪后薄暮的早晨,镇雄县高坡村一座祖祖辈辈依靠了上百年的大山一侧会轰然垮塌,祥和的村庄被抹平,46个生命湮灭。 为何一个从来没被列入地质灾害点的地方会突然发生如此重大的灾难?人们疑问重重。但如果不纠结于单一地点,放眼于整个镇雄县乃至昭通市,和高坡村地理地貌特征相似的村寨并不鲜见。 “怕呢么!我们这里一下大雨石头就会从山上冲下来。”天气寒冷,59岁的吴学会和71岁的邓书环(音)坐在漆黑的屋里,烤着一炉炭火,炉子上的大铝盆里正煮着白乎乎的猪食。两位老人显然对高坡村的山体滑坡心有余悸,担心不知何时灾难就落在自己头上。 为了证实自己家同样危险,邓书环拉记者出门,绕到房子后的小土坡,指着紧贴着房子的山坡,告诉记者山石经常会滚落下来砸到房子。 记者了解到,在果珠乡,大多数年轻人只有一条出路:外出打工。在乡干部眼里,乡里发展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劳务输出。镇雄人并不像一般云南人被称作“家乡宝”,而更愿意走出去,原因是自己出生的地方“田地少、天灾多、环境不好、交通不好”。学校时常进行应急演练 高坡村山体滑坡,最让人心痛的是遇难者中有19名儿童。他们中的一些正是拉埃小学的学生。学校位于拉埃村一端,两层的白色教学楼后,就是巍峨高耸的乌蒙山山脉。 1月15日,这里空空荡荡。“1·11”山体滑坡发生后,这里成了抢险救援物资的集散地,同时也是村民的避难场所。 “学校如果再晚两天放假的话,他们就不会出事了。”老师王群举难掩心中的惊悸和遗憾。他说,学校1000多名学生来自周围各村小组,包括山上面的高坡村。 “我们的学校危险倒是不大。”王群举指着后面的大山说,“这座山虽然很高,不过离学校的直线距离大约有50到100米,而且山的构成多是石灰岩,不容易塌。”不过记者了解到,即便是这所老师们认为安全的学校,十多年前,后面的山体也曾有100多方的土石崩塌下来,不过没砸到学校。 对于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学校不敢怠慢。王群举介绍,针对地震、火灾、水灾,以及山体垮塌等自然灾害,学校经常组织安全防范教育工作以及一些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成了镇雄县大大小小学校的必要功课,甚至成为针对学校的一项硬性指标——他们面临的灾难威胁实在太多了。 石笋村就是镇雄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一个救治样本,而对于其他千千万万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这种困惑和不安还在延续。